年年育桃李,岁岁吐芬芳。一年之中,总有这样一个日子会被铭记、被传扬,会在每个人心间共鸣与流淌——教师节,到了!
“逢十为大”,站在第40个教师节的历史节点上,心怀感恩与祝福,向每一位躬耕教坛的人民教师由衷地道一句——先生,您好!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从德业者,谓之“先生”。“先生”二字,既是尊称,亦有寄望。“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先生之大,与人类文明的延续、与民族振兴的史诗命运与共。
1931年正值国难当头,邰爽秋、程其保等教育家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以“唤起社会关注、教师团结,共谋救助”。
1985年,改革开放处在关键的开跑阶段,为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先生”的标准,“大先生”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要“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鼓点上,“先生”二字始终在场、落音锵锵。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先生之大,与人之发展、民之幸福息息相关。
师者,饱含“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情,呵护一颗颗充满生机的种子,横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维度,纵连从孩童、青壮到暮年的不同阶段,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师者,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个孩子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亿万个孩子的背后是整个社会。教育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教师的辛勤耕耘与付出,关乎着孩子的未来、家庭的幸福、民族的兴盛。
所以,徐特立60大寿时,毛主席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曾饱含深情地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
一个职业的伟大,不仅在于能收到多少鲜花与掌声,更大的价值是寄托着民族、社会、公众对其殷切的期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里,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前,先生当有为,当大有可为!
先生之为,在于答好一个问题。未来30年,教育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想清楚看明白。教师要力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立德、修德、践德上下功夫、见真章。
先生之为,在于弘扬一种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深刻阐述了小我与大我、理想与实操、职业与志业之间的关系,让“好老师”的形象更为具化,为教师的自我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社会的尊师重教赋予了时代内涵。
先生之为,在于躬耕一亩方塘。“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上好一堂有抬头率、点头率的思政课,或许就有一缕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田;策划一场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或许就为课改的进程添砖加瓦;不折不扣地落实“双减”任务,或许就能让学生身上的压力消匿于无形;牵头一场学科建设改革,或许就能迎来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参与一场深度的校企合作,或许就能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教育并非时时处处都是“万能”的,但当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产生集聚效应,就会更接近于必然,教师日常的功德就在于此。
先生之为,也须有关爱相伴、温暖同行。教师职业是神圣的,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但我们不能用脱离现实的“圣贤”标准去衡量教师,更不能用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去“低级红”“高级黑”。只有在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包容的正能量场里,尊师重教才能蔚然成风。还有教师的待遇问题、教师的发展问题、教师的评价问题等,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置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大场景中,考虑在前、优先布局,让每一位教师安居乐业、心无旁骛。
“四十而不惑。”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但愿每一位教师的志愿更为清晰,专业更为出彩,步履更为踏实,生活更为美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教育强国的历史征程中,挥毫大写人生,不负人间芳华。
谢谢您,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