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抒雯
教研员,常常被看作是隐身于教师背后的人。作为“老师的老师”,他们穿梭于课堂内外,以专业的视角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敏锐的眼光钻研着教与学的学问。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下,作为上接专家、学者,下通一线课堂的基层教研员,他们担负的使命是什么?又是如何影响着一群教师,促进一个地区的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这是一位基层教研员的故事,而他的故事更是一群扎根一线,奔跑在教改前沿的教研员的缩影。
扎根一线,每年听课200节
初见浦江县小学语文教研员唐光超时,他正坐在一间教室的后排,身前摆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他的目光时而落向讲台上的教师,时而转向台下的学生,时而又低下头在电脑上敲下几行文字。这是发生在浦江县郑家坞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上的一幕。
这是一堂习作课,内容选自小学三年级课本《这样想象真有趣》。上课之前,唐光超让教师们抽签,随机选出上课教师。随机听课的形式意味着每位教师需要在教研活动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听课、评课是教研员最日常的工作,“每年至少要听200节课”,有时候日程安排紧,唐光超便像是拉紧的发条,“上午跑完一所学校,下午再跑另一所”。唐光超坦言,在他成为教研员的这几年里,他“见过最多的人就是教师,看得最多的就是课”。
唐光超评课从来不是“一言堂”,他总是先找课堂的闪光点,也总愿意为教师多开一扇门,多留一些思考的空间。对此,浦江县龙峰小学教师杨智存最是记忆犹新。那是他作为新手教师上的第一堂公开课。原本已做好了被批评的心理准备,令他意外的是竟然收获了教研员的肯定,“那是一种温柔的鼓励”。唐光超的话如春风化雨一般,不仅拂去了一位新手教师的不自信,更温暖了他的自尊心。
除了评课,站上讲台的唐光超,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把好手。古诗文、阅读、习作、书写……各种课型他都信手拈来。即便教研工作再多再累,他始终与一线课堂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要让教师们心服口服,教研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与一线教师感同身受,并且教学相长”。
从省级讲台到市级课堂再到乡村学校,每学期,唐光超都坚持活跃在教学一线。在教师们的眼里,唐光超的课堂是“干脆利落”的,是“充满语文味”的,更是“准确的”。课堂上,他总是谦虚地发问:“老师讲清楚了吗?”相较于“同学们听清楚了吗?”的表达,唐光超认为这背后传达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唐光超认为,坚持学生立场,并让学生有所收获,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虽然劲儿使在教师身上,但是着力点始终落在学生身上”。
隐身幕后,把一线教师高高托举
“有他站在那里,我们就有底气。”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教师吴赞赞每当回想起自己赛课时的场景,总有一个角落是留给唐光超的。吴赞赞和唐光超是相识10多年的老友。起初,两人在同一所小学教书。一有空,他就跑到唐光超的课堂上“蹭课”,“他的课好像有种磁力,总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浦江县南苑小学教师张云云一直调侃自己是“半路出家”,因为原先教的是数学,转教语文后的她总是有点露怯。改变发生在第一次上公开课之后。“你要是参加比赛,肯定能获得好成绩。”唐光超毫不掩饰的鼓励给足了她前行的底气。这几年,张云云一直活跃在语文教学教研的前线,如今已是学校语文组组长的她也开始带团队,深耕语文教学。
在杨智存的记忆碎片里,唐光超的人物弧光是柔和的、温暖的。一次磨课结束,因为要赶着参加下一场教研活动,唐光超提前走了。可没过多久,杨智存远远地看见“唐老师冒着雨又跑回来了”。“智存,前面有一摊积水,你路过的时候要小心。”一句简单的嘱托让这位年轻教师感动不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几个字的意义在他心中变得具象清晰。
“他们走过的路,我都走过。我要把我的成长经验分享给每一位教师,帮助他们走得远一点、扎实一点。”在成为教研员之前,唐光超有着近20年一线教师的工作经验,感同身受的背后是倾尽全力的托举。
2015年2月1日,这个日子对于唐光超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这一天起,他的身份从小学语文教师转为语文教研员。当一条崭新的路在眼前展开,唐光超感受到了责任的分量,“教研员代表的是这个区域里学科教学的最高水平,自己任重道远”。
如何有效快速地提升当地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唐光超将目光落在了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全县范围内遴选出一批骨干教师,组建当地小学语文核心教研组。深耕课堂教学、外出学习交流、阅读专业书籍、打造个人精品课……一套组合拳下来,教师们的专业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8年间,他指导过的教师在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中屡创佳绩,一等奖获奖率达100%,其中有7人被评为金华市教坛新秀。
“这批教师成长起来后,会辐射到他们所在的学校,带领整个区域语文教研队伍的成长。”在唐光超的理想图景里,这些教师犹如蒲公英的种子,带着理想的翅膀,散落在乡村教育的广阔田野上,为当地的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注入新的力量。
“成就他人,帮助教师成长是我的使命。”唐光超的初心很简单,对他来说,看着一批批青涩懵懂的年轻教师羽翼渐丰,在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收获肯定,是他抵达使命的高光时刻。
改革创新,唤醒教师内驱力
身处教研一线,唐光超也曾遇到年轻教师的“发难”:“一些专家学者提供的课堂案例固然好,但是在我们学校很难落地,一是我们没有能力驾驭,二是我们的学生也吸收不了。”年轻教师的话语仿若一根鞭子,时时刻刻鞭笞着唐光超,他开始深刻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可操作、可落地的教学指导?
事实上,教师们的困扰让唐光超想到了自己刚入行时的“笨拙”模样。为了能让自己尽快上出一堂好课,唐光超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名师优课,但大多时候也只是依葫芦画瓢,“光学技巧,却不知根本”。一堂课下来,效果不太理想,“自己很感动,可学生却一动不动”。
为什么课堂改革的理念不能在一线教学中有效落地?在一次次的追问与复盘里,唐光超终于找到了症结,“没有基于学生需求设计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而他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唤醒教师的教学内驱力”。迈向理想的第一步,从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疑难杂症开始。
2021年,在唐光超的带领下,浦江县启动了以课堂提质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微改革”“微创新”实践,面向全县语文教师征集“微问题”。比如,为什么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如何改变学生动作磨蹭,写作业拖拉的情况?学生总是写错别字怎么办?……唐光超认为,教育发生在细微处,这种自问自答式的教研方式是唤醒教师内驱力的一剂良方,“当一位教师解决了一个问题,一所学校解决了几个问题,再把这些问题和解法集中起来,便是聚沙成塔,最终成为撬动整个课堂教学改革的支点”。
除了关注课堂,唐光超对每一位教师的语文素养也很上心。在教研活动中,唐光超发现,有些教师上课时常用黑板贴来代替板书,为的是遮掩板书的薄弱。“板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学生的向师性是很强的,教师的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带班级的书写。”于是,在唐光超的坚持下,浦江全县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语文教师的“大书写”比赛。
在外人看来,教研员的工作似乎没有止境,永远会有新的教师、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唐光超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快节奏,并且乐此不疲,“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会觉得辛苦,把小学语文的教研工作做到极致,这是我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