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5月24日 星期

厚植思政课的“力量根基”
浙江以优质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建设

□本报记者 朱郑远

“让我们从园林叠山中一窥中国文化对生命精神的尊崇。”近日,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徐入云把“景观建筑学”课堂搬进了天一阁,并将教学片段制作成短视频《动势叠山与生命精神》。像这样的思政微视频,宁大的“宁大潮音”思政微平台每年都会推出百余个。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以“力量根基”定位三种文化形态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新时代新征程上,我省教育系统始终注重借力“文化赋能”,创新思政课“打开方式”,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丰富文化课堂

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精神根脉

走在衢州第一中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传统文化元素:校史博物馆内便能见到“敦品励学”孔子像,“静岩回音”主题微公园展示着一件件学生的艺术作品……

与其相配套的,是学校充满浓浓古诗词味的政治课程:在讲解价值、等价交换等内容时,教师引用宋代蒨桃的《呈寇公二首》;谈及国家、阶级等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时,巧妙利用《悯农》《蜂》等古诗,展示古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在文化领域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跨学科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古诗词中了解民俗与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探索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家庭等优秀传统。

“古诗词可以更为生动、直观地表达抽象的思政内容。学生在欣赏、感受和学习诗词的同时,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贴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和方式,打造既有文化味又有知识性的大思政教育课程。”该校政治教师何芬表示。

带领学生探访良渚博物院等社会课堂,在真实体验中解读历史、感悟文化;通过项目化学习展开对良渚文化的学习、理解与探究……这是杭州市余杭区理想实验学校打造的“良渚文化思政课”。课程帮助学生站在人类历史变迁的图景中,体会千年良渚的文化内涵。

省内各地各校的思政课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来滋养学生心灵,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对临安‘钱王故里’有一定认知,却不了解吴越国历史。”“对钱王的思想理念和钱氏家训仅有少量了解。”……这是杭州市临安区衣锦小学教师对学校三至六年级117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后得出的结论。综合分析后,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艺’起学钱王”,改变传统德育课的教学模式,以美育为抓手,将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民间工艺、道具制作等学生喜爱的美术形式,融入项目化学习的各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目前,临安区已研发20门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幼地方思政课程,均成为“双减”以来课后服务的热门课程,当地还编撰形成涵盖各学段各学科、总字数达23万字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选编》,用一堂堂充满文化韵味的精彩好课,唤醒深藏在每个青少年血脉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

加强红色实践

在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好吃吗?”“嗯。”“你蘸的什么呀?”“糖!”这段对话发生在义乌市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1920年春天,陈望道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在字斟句酌中错把墨汁当红糖,吃了满嘴而不自知。

5月12日,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将思政课堂搬到陈望道故居,一起重温“真理的味道”。这是该支部刚刚启动的“浙大先锋力量”寻访行动。师生们将发挥专业所长,通过田野调查、档案搜集、资料汇编等,制作完成“浙大红色文脉故事”系列党课。

据了解,我省各地各校努力将红色资源转换为生动课程和育人力量,让学生在场景叙事、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聆听革命故事、感知革命文化魅力、体验革命文化力量。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嘉兴的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不少游客来到嘉兴接受红船精神的熏陶。他们的旁边总有一名面庞稚嫩却目光坚定的“红领巾”——嘉兴“红船小讲解”。自2017年起,每逢节假日,“红船小讲解”都会活跃在嘉兴红色旅游路线的各个点位上。300余名参与常态宣讲的少先队员成为嘉兴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的主力军之一,更是这座城市弘扬和践行红船精神的小小使者。

以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课红色底色,不能坐而论道。各地各校结合办学实际,丰富载体,持续推出系列活动。浙江海洋大学开辟了蚂蚁岛红色专线“大思政”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蚂蚁岛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台州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德育、实践活动全过程,组织“垦荒+研学”“垦荒+劳动”等实践活动;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连续3年开展“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活动,让学生跟着教师参与,一同倾听、挖掘、记录、传播烈士们的故事,共同缅怀这些最可爱的人……

讲好中国故事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鼓舞前行

“‘天宫课堂’第3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用10年时间研制的国内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水。”“‘神威·太湖之光’国产超级计算机让世界领略到‘中国速度’。”……近日,衢州风华学校的校园内,不少学生正在激烈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话题。一个个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恍惚之间,把在场人员一同带回那段“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光。

这是学校社会组教师毛珊为学生打造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双向奔赴’”教学设计,也是学校上好“大思政课”的积极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切身接触的历史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小组演说、情景剧演绎、角色扮演互动的形式,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回望近年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

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各地各校积极从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找素材,丰富话语表达模式,将教学重点、社会热点、学生学情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打造有深度、有温情、有力量、有质感的思政课。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姜玉峰在学校的“融媒体思政课”教学平台上发布了互动话题。话题一发出,就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在这个教学平台上,不仅可以实时发布交流互动话题,实现‘时时能学’,还能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实现‘全员互动’。”浙师大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张文潇表示。

绍兴文理学院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打造出“田野思政”“绍兴文化青年说”原创音频专栏,定期推送节目,每期节目3~5分钟,用声音传播改革故事;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造“一小时实践基地圈”,促使学生开展新劳动实践、实地访谈、志愿服务、专题调研等多样实践活动和现场教学;义乌市上溪镇吴店小学通过数字赋能,让师生经由平台结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并在结对中讨论问题、传授知识,有效延伸了思政课堂。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