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全国教育报联盟第十次年会暨联合采访活动在天津举行。《教育导报》《教育时报》《江苏教育报》《甘肃教育报》《东方教育时报》《山东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教师报》《天津教育报》等9家全国教育报联盟成员单位的媒体记者,先后深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耀华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优念睦南幼儿园、天津科技大学等学校开展联合采访,实地感受天津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刘丹丹/文 黄 轶/摄
一件“毫厘必争”的模具
“有了它,洗衣机内桶拆解不仅快,而且准确。”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史清卫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内,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宝龙指着一台设备向记者们介绍。该学院师生基于企业实际研发“洗衣机内筒拆解装置”“轴套剥离装置”,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技术难题,还将项目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
为破解技术难题,师生团队走进企业,了解产品废品率,核算拆解成本,同时和企业工程师沟通,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既要实现拆解,又要控制成本,还要考虑零件下一步回收问题,这需要全盘考虑,以及机械结构设计、数控编程加工、电气电路设计等多个专业工种的配合。”王宝龙说,一个小模具的背后凝结着师生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走进机械工程学院实训室,仿佛置身于一座精细模具的博物馆。在众多师生获奖作品中,一个小小的塑料机器狗引起记者注意。王宝龙介绍,这是一名大三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作品的复制品。别看只是一个巴掌大的作品,从图纸设计到加工模具再到注塑脱模,需要历经8个小时的精细操作。
2017年,史清卫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领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建设,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精密现代制造技术应用在企业技术技能项目开发与创新中。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瞄准京津冀精密模具产业发展,先后攻克了“柱塞式隔膜泵”等15项技术难题,申报并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激光漫反射检测装置及其在柱塞隔膜泵中的应用”填补了国内双隔膜泵生产技术空白,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0.01毫米是什么概念?是标准,更是底气。去年,一家从事超精密零件加工的企业向史清卫工作室求助。史清卫与工作室成员一起,从对零件外形设计、削切深度、加工技术等不断尝试,反复实验,最后做出误差小于0.01毫米且表面光滑如镜的零件,超过企业要求的标准。
据了解,这里连续12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赛促教氛围浓厚。此外,学院还有与世界知名企业瑞士GF合作共建的高职院校第一条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与德国卡尔蔡司公司合作建设的精密检测实训室,开展蔡司全球质量认证体系下的基础证书培训;华北地区唯一超高精密的激光纹理加工中心……处处体现行业精密,时时紧扣世界标准。
一把“穿越百年”的椅子
“您坐的那个位置可能于敏院士就曾经坐过!”天津市耀华中学的礼堂内,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侯立瑛笑着说。此言一出,记者们纷纷落座,感受一把“院士座”。
这座古朴典雅的礼堂建成于1935年,共有1285把座椅,历经近90年光阴,在2021年被确定为天津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最难得的是,这座礼堂至今仍然在使用,是耀华师生举办各项活动的重要场地。
耀华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27年的天津公学,1934年更名为耀华学校,取“光耀中华”之意。除了礼堂,这所历经百年积淀的中学校园中,每一座建筑都散发着历史的光芒。耀华中学的学生可以说是,每天行走在历史博物馆中。
校史馆是耀华人的精神家园,赵天麟烈士的铜像矗立门前。1934年,赵天麟出任第三任校长,提出了沿用至今的校训——勤朴忠诚,其所蕴含的价值追求成为耀华办学史上始终贯穿的灵魂。
“了解耀华的历史、感悟耀华的传统、学习耀华的精神,是每一个耀华人必修的一课。”侯立瑛说,在新时代,如何为耀华中学悠久的历史和一以贯之的校风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每一名耀华师生肩负的使命。
古朴的建筑中不仅承载着朴素的校风,更装满了走向未来的力量:这里拥有含2万多册明清古籍和民国文献的图书馆、人工智能教室、创客教室……近年来,耀华中学以“立德为先、多元发展、面向时代、光耀中华”为办学理念,逐渐形成“光耀教育”的办学特色。全校教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项目化学习、启发式和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构建了以“生光基础类课程”“增光探究类课程”“勖光创新类课程”为成长阶梯的课程体系。
坐在椅子上,记者不禁遥想,近百年前坐在这里的先贤对未来的期许是否正如今日这般。
一堂“中西合璧”的思政课
在天津,五大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里浓缩了近现代天津的风云变幻。五大道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2000多所,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在充满历史感的建筑群落中,静静矗立着一所高校——天津外国语大学,她在今年9月将迎来60岁生日。校园中的百年钟楼,如今也肩负起新的使命:在钟楼的底层和一楼侧房,新建了一个800余平方米的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收录展示了100多个中外案例故事,不仅让思政课变生动,还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增强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实验室案例展示区留下了前来参观的大中小学生的数百条留言。学校党委书记周红蕾介绍,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是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项目,主要服务于学校思政课教学及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
同时,天津外国语大学牵头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与天津市、河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20余所中小学相连接,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教研、“同上一堂思政课”等活动,并整合天津独有的历史资源,将思政课堂搬到大沽口炮台遗址、安幸生烈士故居、潮白河国家湿地等地,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据了解,天津外国语大学拥有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33个(外语语种3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国家特殊需要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一直以来都是这所高校的责任与使命。
在实验室展示区陈列着众多英文版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以及非遗传承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多语种翻译作品,这些都是由该校师生参与翻译的。一直以来,学校结合外语专业特色优势,通过培养高端翻译人才、夯实外译学术研究、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等举措,打造系列精品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墙“不再锁在抽屉里”的专利证书
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有100多家企业。与众不同的是,这里85%以上的企业是由该校师生领办或创办的。简言之,这里既是企业,又是教学实验室。
“这上面的每一项专利都已在企业中得到运用,其中有一些是针对企业需求做的研究。”站在一面“专利墙”前,王红星教授团队的成员介绍。对许多高校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头疼的问题,而天津科技大学则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大模式”。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立的4所轻工类高校之一,天津科技大学有着“新中国轻工业人才的摇篮”等美誉。学校党委副书记安玉健介绍,近年来,该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天津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道路上不断走深走实。
在天津科技大学,教师专利技术成功产业化的案例数见不鲜:轻工学院教授程博闻与泰达控股共同建设泰达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突破国产功能纤维制备关键技术;王红星团队面向“双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能源和催化材料的研发;陈宁团队通过菌种改良、发酵过程控制等,开发生物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的分离纯化技术……据了解,截至2023年,该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00余件,签订技术合同650余项,合同交易额2.4亿余元,并与200余家天津企事业单位签订150余项合同,合同交易额4000余万元。
这背后是一张强有力的“政策网”在支撑。比如,学校在天津市高校范围内完成首个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2021年,学校制定了《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对知识产权赋权、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和仪器开放共享等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进行优化。该校明确,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按照完成团队和学校以19∶1的比例进行分配;教师可在科技园内兼职或者创办的企业申报职称。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在全校形成了产教融合、产教共育的良好氛围。“目前,学校正围绕十个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一百项建设任务,力争打造成服务‘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标杆,成为支撑引领京津冀区域发展和轻工业进步的先锋。”安玉健说。
一个在幼儿园尽情玩泥巴的孩子
四月的风吹过五大道,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不知不觉间,脚步在一座小洋楼前停驻。如果不是孩子们清脆的欢笑声传出来,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幼儿园。
走进天津市优念睦南幼儿园,迎接来客的是一张幼儿们自制的“参访证”,上面是幼儿画的幼儿园外观图,充满童趣。“听说今天有客人来参观幼儿园,孩子们昨天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通过讨论,设计了参观证、参观路线图……”总园长刘淑婷说。
幼儿园的一草一木都有幼儿的痕迹:院子里的花木上挂着幼儿用图画形式“写”的介绍词,二维码扫描进去是一个视频,其中幼儿们声情并茂地讲述植物的故事;走进教室,用铁丝做的班花、晕染的布料,还有从大自然中收集来的树叶、树枝、种子,以及各种形状的石头、木片,都成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泥塑在天津是一项常见的民间传统艺术,比如“泥人张”的招牌在大街小巷都有,在优念睦南幼儿园也有自己的“泥塑手艺人”。走到“今天我想玩”区域角,一名大班的小女孩正在全神贯注地捏泥巴,她面前是一排做好的花朵造型的泥塑作品。她身旁的教师介绍,小女孩从小班开始就展现出对泥巴的热爱,在做泥塑时她总是能安安静静地坐许久。如今她的泥塑作品已经不再是仅仅捏出造型,而是根据不同主题,融合树叶、种子、花瓣等多种材料设计而成的“艺术品”。
这正是该园践行“走近儿童心灵”儿童观的生动体现。“幼儿园尊崇以幼儿为中心,融合中西方文化特点,形成了以方案教学为主要课程活动形式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刘淑婷介绍。丰富的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动手动脑,为此该园开设光影探索、泥塑、皮影戏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并拓展教学资源,组织幼儿到社区、博物馆、大自然中去探索和学习。
在这所幼儿园,环境也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环境可以让教育自然发生。与此同时,教师变为倾听者、观察者、记录者、实践反思者,当幼儿遇到问题,教师会提供支持,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记者发现,刘淑婷还将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二楼的公共空间,与幼儿们的活动场所融合在一起。“幼儿园就像一个家,教师和幼儿是一家人。”她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