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琼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文实验学校创办于2019年,位于城东新城核心区域,是与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实施一体化办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为每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博约·通达”的校训,以“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成长为世界的风景”作为办学愿景,致力于面向新时代的教学变革。2022年,学校成果“内生课堂:大面积提高初中育人质量的实践探索”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秉承对“内生理念”的坚守和创新,以内生德育作为学校着力打造的特色德育品牌,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德育实践与探索。2022年10月,学校成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第一所德育基地学校。
内生德育的体系构建
内生德育的核心理念
内生德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依循“外烁—内生—外化”的品质形成规律,立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注重在实践中体验反思、在内化中自觉行动,注重以理性思辨和情感体验实现学生的道德素养在主体内心的真正认可、深度接纳和自觉内化,促进知行合一,促进内生式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样态。
1.内生德育彰显学生主体——看见学生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与学生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发现他们的特长和潜力。
2.内生德育重视育人过程——关注成长
在育人机制的构建中,学校将学生需求和核心素养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大核心目标上的成长,将教师专业指导、学生素养提升、家校共育、社会资源等渗透到协同育人过程中,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生活化应用,为学校和家庭、社会实现有效沟通架设桥梁,及时关注反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让协同育人焕发新的生机。
3.内生德育积极改进评价——提升素养
学校积极开展家校社三方联动的多元评价。在多元评价中注重素养提升,使学生在协同中进一步强化自我习得能力,提升个人修养;使家长在协同中学以致用,得到成长;使社会在协同中不断改进和扩充服务内容。
内生德育的实践模型
内生德育重点聚焦破解目前存在的“德育外压化、路径教条化、活动形式化”的难题,注重培养学生成长的内生动力,用学科魅力、兴趣激发、评价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
可视化的德育生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学校特色文化。通过榜样追寻、自主展示、反思自省,实施可视化的德育生态,在生态的浸润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优秀文化、品格看得见。
立体化的德育课程:一方面关注价值养成,强化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一是在学科教学中凸显育人功能,二是在课堂变革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关注差异需求,开发校本特色的成长课程,包括基于展示的特长发展课程、指向社会情感的家校协同课程、聚焦“三感”的品德养成课程。
一体化的家校协同:学校与家庭、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差异化的点赞评价:内生德育以点赞评价作为评价机制,以实现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自我效能感,激发内在动机,实现愉快学习、快乐成长。
内生德育的实践策略
聚焦身心发展,激发内在动机
内生德育强化家国情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浸润,强化学生的价值澄清与自我思辨力养成的课程载体,强化德育的内发生成和在实践感悟中自觉形成的一贯制路径,积极改进育人环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学生自治管理模式,以诚信为依托,以点赞评价为促进,重构学习空间,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
1.自主管理策略
构建基于诚信的自治管理策略。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学习生活小组,以小组公约约束行为,将其内化为心理默契,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不断调整、突破和重组,直至建构新的心理默契,逐步形成“信守承诺、自主推动、自我管理”的自主管理模式。
2.空间重构策略
充分挖掘学校公共空间资源,打造党团队一体示范室、红蓝融合成长营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发创客梦工厂、木工坊、陶艺天地等科创学习空间;开辟欢乐农场、苗苗种植园、一亩三分地等劳动实践基地;开发项目式学习中心、学力进阶闯关等线上平台,形成线上与线下资源相融合的体系,建设新型学习空间。
3.点赞评价策略
针对评价形式单一的问题,以学生的增值评价、过程评价和自主评价为着力点,构建点赞评价策略;以小组公约为依据,学生自主记录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状态,实施过程性评价;以感动之星、展示之星、点评之星、合作之星等评选实施表现性评价;创建“成长之约档案袋、大数据动态评估”等多样化评价方式,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扶和引导,让学生的内生成长可见,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注素养提升,破解成长困境
学校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学校应当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将知识与日常生活融合,提升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拥有更好自我的目的。这是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基础。
1.开发“全视野学习空间站”课程体系
学校着力培养学生成仁至善的人本视野、持续发展的未来视野、家国情怀的民族视野和兼容并包的国际视野,以此来唤醒每一个学生的至善天性,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现代素养。学校精心打造了“全视野学习空间站”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各年龄段兴趣特点,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学校提供生涯规划、学习力提升、辩论、教育戏剧等多种课程,重点推进双语阅读、学科融合、艺术戏剧、科技创新等特色课程,扎根课堂,伸展根系,让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奠基工程。近5年有100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学校还专门编制了“七色花”心理健康课程,为学生身心健康赋能。
2.丰富以“欢乐笕十二”为主的校园活动
在笕文实验学校,以“欢乐笕十二”为主的系列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平台,每个学期的第12周被确定为欢乐周,在这一周学校停止学科教学,精心设计、全面开展项目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探究、交流的平台,让学习成为一个分享的聚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在彬文学部,还有课程节、趣味研学活动、跨学科项目式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的舞台。此外,每天下午的“快乐四点半”、每周的“彤悦电台”“彤悦农场”等丰富的课余活动,都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3.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亲子活动平台
学校积极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每周家庭日”“走读杭城”“亲子运动”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借助“十五分钟共育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周边社区学习资源。同时,加强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设立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学校通过与周边社区、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长,让家长在陪伴中感受幸福。
构建能量工坊,提供需求保障
1.教师教研一体化
学校对本校教师的育人故事进行整理汇编,出版了《师爱的智慧与艺术——激活内在动机的56个育人故事》;形成了一套《笕爱花开》班主任专业技能指导手册;采用导师全程伴学,构建完整的一站式学练实践教学研究模式,助力教师育人能力提升。
2.家校成长共同体
由学校梅云芬家庭教育工作室负责开发和实施的“1+1家长协同成长共同体”是学校构建的家校共育新样态,旨在培养家庭教育胜任力。学校基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实际困惑,在开发“知”“思”“行”三大系列“家长成长课程”的基础上,设计和架构“学习场”“交流场”“实践场”三大家长成长场,推动家校共同体开展工作。
“知”“思”“行”三大系列课程分别通过理念、互动、实践为家长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育儿指导。三大系列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学习场”“交流场”“实践场”则是围绕这三大系列课程设计和架构的,包括主题讲座、空中亲子课堂、亲子主题沙龙、“家长小组圆桌会”、针对个案的“助燃”计划、超级爸妈讲师团等丰富的交流场域,以推动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
3.社区合作深度化
学校与所属街道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在服务区内的各社区设立“父母茶座”。定期在“父母茶座”开设有针对性的“父母沙龙”,一对一地沟通解决亲子问题。每年学校与街道还会联合评选“星级好家长”和“书香家庭”,让美好家庭的故事广泛传播。
搭建育儿智库,同享共育合力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家校社活动要构建更多元化的社会资源库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1.开发智慧数字平台
搭建网络资源平台,通过自主研发公众号、视频直播等形式,发布家庭教育内容和课程,形成学习智库,随时随地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通过千聊App为家长提供免费的原创线上课程,并实时记录家长的参与情况,根据大数据反馈及时跟踪调整课程安排。
2.打造“十五分钟共育圈”
借助“十五分钟共育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校联合属地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部队开展“我的蓝天梦”系列活动,与街道退伍军人服务站共同举办形式多样的“寻访红色基因”“听老兵讲故事”等家庭教育活动,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周边社区学习资源。
3.设立家校实践基地
加强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设立家庭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已经在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建立“红领巾校外劳动基地”,一到春天,家长就可以带孩子去采摘和炒制茶叶;与杭州观心公益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和家长一旦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或困惑随时都可以寻求观心志愿者的帮助,让更多的社会力量真正为家长和学生服务。家长、社会从教育的跟随者转变为同行者、共建者,同享家校社共育成果。
内生德育的实施成效
提供了为成长赋能的能量工坊
基于学生成长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式不仅为学生成长赋能,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能量工坊。在教师的指导和社会的支持下,学生和家长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模式,学生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学生的成长动力得到激发,家长的教育素养得到改观,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社会的认可度日益提高。面向师生和家长开展的阶段性问卷调查显示,通过5年的努力,“能力”“动力”“成长”“希望”等词频频出现,家庭和学校由控制型逐渐向民主开放型转变。
打造了完备的育儿智库
在探索的过程中,学校积累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师全员导师课程和家长学习成长系列课程。截至2023年12月,空中亲子课堂已录制127节课,家长累计听课达5.9万人次,家长发表的感想共近475万字,“协同成长”公众号上已发布283期优秀感想选编。这成为学校走近学生和研究家庭教育的智库。
形成了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在交流分享的主题创设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现了三者之间的充分联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将不同需求的家长、学生与个性化实践活动充分融合在一起,更加高效地帮助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加快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文实验学校在探索内生德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内生德育的实践探索成为全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优秀案例,学校还两度获评杭州市教育改革创新年度学校称号,并成为协同育人的窗口学校。未来,学校将深化高质量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努力将内生德育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辐射更多区域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