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朱军连)毕业才一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中德数控班2022届毕业生项万顺就获得了丽水市“南明工匠”的称号。他说,自己的迅速成长得益于学校“区校融通”的办学模式。
2019年,学校聚焦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秉承“产业布局到哪里,专业就设置到哪里”的理念,在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办起了智能制造学院,探索开展“区校融通”办学,有效破解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的困境。
“区校融通”是指学校根据开发区民营中小企业聚集的特点,联合企业采用“需求调研—企业签约—实习双选—签订协议—企业实习—教师巡查—成果汇报”七步法教学,遵循学生实际意愿,引导他们在大一、大二、大三等不同阶段有序上岗,实现从识岗、跟岗、熟岗到顶岗的“四阶入企”递进式成长。
“上课的同时上岗,既完成学习任务,也完成工作任务。”学校中德数控班2022届毕业生、丽水强润电子有限公司车间主管詹伟峰回忆说。大一时,在教授通用性、基础性课程的间隙,学校就会有意识地邀请企业工匠进课堂,讲授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并安排出1周时间让大家进企业识岗,“识岗环节过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明确自己未来工作的企业与岗位,然后在第一学年暑期进入实习跟岗环节。在跟岗阶段,我们会与意向企业签订学徒相关协议,并跟着师傅了解岗位环境、工作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跟岗过程中,除了有企业师傅指导职业技能发展,学校教师也会一同发力,他们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校企导师(师傅)将共同对学生的学业和技能进行考核。到了大三上学期,学生将有3个月的时间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熟岗,并进入最后一关——顶岗。
在“区校融通”的办学模式下,入驻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师生深度参与完整项目生命周期的开发,并根据工作成果发放津贴。从一入学就浸润在企业文化氛围里的学生,只要技能过关,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企业就业,这也有助于企业破解辛苦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频频流失的现实难题,提升企业的办学积极性。
据统计,2019年以来,智能制造学院毕业生累计近2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9.2%、考取专业相关工种高级工证书率达90%,学生获国内大赛荣誉49项、获国际大赛荣誉8项,学院向企业输送的高技能人才逾1800人,80%以上的学生毕业2年后成为企业骨干。而在向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学校也得到了许多研究灵感。以智能制造学院学术副院长、省首席技师史磊为首的科技特派团,通过企业横向课题——超精密静压数控车的研制开发,攻克了滚动产品以车代磨这一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校企共赢。
丽职院院长彭兵表示,接下来,学校将通过对德国工匠标准的引入、消化、吸收,结合丽水本地产业布局,构建精密制造和智能控制两大专业群,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机制,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