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4月9日 星期
入驻1572位导师,汇聚117个平台项目
浙大为本科生创建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


本报讯(记者 舒玲玲)清明小长假期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一学生黄钰忙着自学数据隐私安全、可信数字赋能等方面的知识,为下周的线下交流面试作准备。前不久,他通过浙大学子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递交了参加“可信大数据智能与高效计算研究”项目的申请。

3月15日,浙大学子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正式启用。这是浙大为解决本科生科研路径不畅、研究方向不明、无法精准匹配导师和队友等问题推出的多通道科研训练平台和赋能型、引领型科研支持系统。在前期调研中,浙大本科生院院长张光新发现,学生普遍缺少获取科研信息的便捷通道,同时有些科研项目又招募不到合适人选。打造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的初衷,就是要消弭信息差、推进科教融合,贯通培养宽基础、厚根基、尖专业、广眼界的拔尖创新人才。

浙大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施建峰一口气在该平台发布了“基于纳米材料电化学制氢系统在医疗领域的探索研究”等3个校级科研项目。考虑到本科生能花在科研上的时间相对较少,他选择的都是切口较小、内容聚焦、不拘固定方法的项目。“以后适合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我都会通过平台来发布。”施建峰说,以前想从本科生中挑选好苗子,大多通过课堂推介或其他学术平台发布,再以邮件往来联系,效果不甚理想。如今依托该平台,全校本科生都可以查找感兴趣的科研项目,一键报名。

黄钰就是在浏览自己学院的科研项目时,发现了导师陈珂发布的有关数据高效处理与可信技术攻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项目的研究内容与我正在学的专业课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黄钰说,他原本就有科研意愿,只是苦于找不到门路,所以当看到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上线的推文,就第一时间登录平台浏览,很快“锁定”了心仪项目。

“感兴趣、有热情,具备相关领域知识和科研创新精神。”说到入选条件,施建峰表示没有硬性标准,他更倾向于在交流中考查学生对项目的认识与了解程度,以及是否主动热心想做科研。在他看来,本科生还没有受过太多训练,所思所想更灵动自由,有时能给团队提供别出心裁的想法和创意。

截至目前,浙大学子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已入驻了1572位优秀导师,其中院士、领军人才、文科资深教授、求是特聘教授等各类人才700余人;汇聚了117个平台项目,包括39项学科竞赛和78个科研平台。这些导师、项目都是自愿入驻的,导师之间还会相互推荐与分享。学生完善院系、年级、已修课程等信息后,系统还会进行智能精准的匹配或“热榜”推送,推荐学生评价高的导师、项目或竞赛。

双向互选成功后,本科生将在导师和研究生学长的带领下深度参与项目。对此,施建峰直言,他会告诉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但不会手把手教他们做实验和推演,这需要他们自学来达成。“我们期待通过这个平台,帮助学生更快地打开科研的大门。”浙大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处长郑春燕建议,低年级的本科生哪怕不写论文、不做项目,去实验室观摩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一直以来,浙大都强调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相关资源向本科生开放。校党委书记任少波希望,本科生们能把科研作为普遍的立信之路,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与人才资源,为新质生产力塑造和应对全球产业体系竞争勇挑大梁。

短 评

今年全国两会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并引发持续关注,随之而来的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要求也浮出水面。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高校也面临新的“赶考”——如何激发人的创新潜能?如何转变科研组织方式?如何以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浙大选择门槛做低、学段前移,将科研大门向全体本科生敞开,这是“先把路走通、再把路走好”的一个范例。不仅让有心人有路、让有志者得志,将所有适合本科生的项目尽数发布,省去中间环节,实现科研参与率最优化;还让无感者有感、让迟疑者坚定,打破科研“高大上”的滤镜,把“大项目”拆解成“小任务”,实现学生参与面最大化。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生产的高科技高效能,都需要靠人来实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光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大量科研项目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运用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中。浙大学子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无异于以科研之名,为学生们构建起了一个新课堂。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