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成 睿
近日,在杭州师范大学一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上,思政课教师应维华拿出手机,和学生们分享了一则短信背后的故事。
发来短信的是应维华的高中同学。久居国外后回国,祖国的发展大大超出了这个同学的想象。因为手机上没装导航软件,几公里的路程他找路找了1个多小时;看到服务员拿出平板电脑点餐,他也大为惊奇……在应维华的描述里,这个同学“少见多怪”的样子,引得在场学生会心一笑,也更直观地理解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怎样理解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我们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担负起看上去很宏大的时代使命?”“人民至上的理念,怎样彰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是宏大的叙事,越要从鲜活的案例切入。上了11年思政课,应维华最擅长的就是结合学生生活,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用“青言青语”讲述思政理论,增强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参与感和融入感。“上思政课要在故事中讲清道理、在对比中展示优势,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就是最好的思政教学素材。”应维华说,把这些素材整合凝练后再展示给学生,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润物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活泼表达、讲清理论,代入现实、热点驱动,贴近学生、开放叙事,这是应维华上好思政课的“独门秘籍”。“现在的学生为什么愿意听你说那么久?”据应维华观察,如今这批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以往几届发生了完全不一样的变化,他们接触海量信息,思维方式相当活跃,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但要让思政理论知识真正“走进”00后大学生心里,光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应维华将展示的“窗口”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把思政课堂搬上“社会大舞台”。
去年9月,应维华接到“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全国巡回报告的任务,听众除大学生外,还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为了让15分钟的宣讲更好地引发听众共鸣、启发大家思考,他历时两个多月,几易其稿。从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切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沿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从小米加步枪到磁悬浮列车,从“一穷二白”到伟大复兴,从杭州数智城市建设到杭师大数字化改革……在应维华的娓娓叙述中,听众也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国家为我,我为国家”。
用接地气的语言,讲“冒热气”的故事,应维华每次宣讲都能收获线上线下频频点赞。“我会继续努力,立足讲台讲好思政课,让思政之花开满校园内外。”应维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