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3月15日 星期

代表委员观点


一流大学要肩负起兴教强国的新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任少波

一流大学应聚焦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要求,主动担负起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走在前列。

高校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自觉将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首要的是深学笃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必须主要靠自己来培养。发挥一流大学战略性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打造引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国家战略基地。大学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要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勇立潮头,同时也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二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围绕“四个面向”着力推进引领性创新和有组织科研,培育更多原始创新和重大攻关成果。三是构建区域创新策源的战略基地。一流大学要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作用。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看,需要一流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服务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努力让高等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

郑亚莉

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并积极构建中国工匠荣誉制度,大力营造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

建议在借鉴地方及企业实践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由人社部牵头推进设立“中国工匠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协同进行调研论证、工作推进。建议统筹推进中国工匠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完善中国工匠专项培养制度,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的中国工匠荣誉制度。

以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为契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内涵,树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工匠典型,推动中国特色工匠文化建设。建议开展工匠文化研究,培育凝练中国特色工匠文化,设立全国工匠基金,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匠学院,设计“中国工匠日”标识,引导中国工匠走进校园、社区、社会乃至世界,发出工匠声音、讲好工匠故事,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高水平实施

“因材施教”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镇海中学党委书记 张咏梅

“因材施教”作为宏大的教育命题、高远的教育理想和重大的教育使命,是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我结合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高水平传承和弘扬“因材施教”文化,二是高水平推进和落实“英才教育”,三是高水平实施和保障差异化教育政策,四是高水平探索和完善特色教育体系。

“有教无类”的实质就是坚持公平、长善救失。要办出有质量、有特色、有温度的群众身边每一所好学校;要辨材识材善教优教,提供高品质教育,促进学生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化发展;要敏锐发现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施以不同的、科学的影响,从扬长教育走向优才教育,从显能开发走向潜能开发,让每一个学生人生出彩。

在基础教育实施英才教育,要深入实施好早发现早培养、联合培养、贯通培养、服务培养四大机制,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积极的选拔机制,开放入口,早期识别,逐步分流,让每个有潜能的学生在初始阶段就能获得充分优质的教育条件,然后经过系统性的选拔与相应的培养,让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英才的成长提供师资、环境、制度和体制机制的综合保障,培植适合杰出人才“发芽拔节”的丰厚土壤。

建议教育部允许各地作一些探索,适当放宽小学入学年龄限制。一些发育早潜力足的高潜能学生和部分未到年龄的学生允许提前入学。允许地方探索男女儿童“错龄入学制”,男孩入学年龄比女孩晚1~2年。

建立健全学生非正常死亡等突发事件

校地协同处置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黄文秀

建议由教育部牵头,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司法部等有关部委,建立健全学生非正常死亡等突发事件的校地协同处置机制。

一是出台处置办法。建议教育部牵头出台学生非正常死亡等突发事件处置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学校主体、协同处置”的原则,建立由学校属地县(市、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政法、网信、信访、教育、公安、司法、卫健等部门和单位参与的联合处置工作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统筹协调做好处置工作。

二是完善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学生非正常死亡等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和机制,包括信息报送机制、现场处置机制、家长接待机制、死因调查机制、舆情管控机制、责任分担机制、善后处置机制、心理援助机制、人道主义援助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确保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三是明确处置要求。明确学校属地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责任,明确参与处置部门单位的职责分工,明确应急响应和协同处置要求,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加强舆情引导和应对处置,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校闹”等行为,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安全稳定。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 杨金龙

按照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统筹把握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做好供需科学研判,教育、人社、工会等部门协同联动,共同做好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一体谋划做好选、育、用、留等各项工作。构建“校企发展共同体”,创新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模式,推动产业学院建在学校、建在园区、建在企业,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