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30日 星期

蹄疾步稳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示范省
——写在2024年度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绍兴市元培幼儿园的幼儿在户外游戏 (学校供图)
温州市马鞍池小学与四川省壤塘县寄宿制小学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课堂展示
(学校供图)

□本报记者 朱郑远

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着眼全局、聚焦重点、抓住关键,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2023年浙江教育的主旋律。过去的一年里,浙江各地各校奋笔疾书,交出了一份份出彩答卷。

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杭州市拱墅区新昌路,树人小学就坐落在这里。这些年,树人小学一直承担着一个重要使命:努力让来杭务工人员子女“读好书”。2023年,学校继续做好养成教育、办起爱心小屋、培养少年交警、开设家长学校,一批批“新杭州”学子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加快了融入杭州的脚步。

2023年,杭州接收28.63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90.7%。去年也是杭州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适龄儿童入读小学的高峰期,人数达到15.4万,创历史新高。

面对这样的入学压力,杭州之所以能平稳地解决总体入学需求,关键在于前期教育资源的合理谋划布局。近5年来,杭州新建中小学、幼儿园500所,新增学位46.03万个,绝大部分新建项目都落在了人口流入多、流入人口年轻化、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随着后续生源高峰逐渐向高中转移,杭州对高中学校的建设布局也在运筹帷幄中。根据规划,到2035年,杭州市区将新增84所高中。

2023年,浙江各地持续优化教育资源供给,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温州迭代升级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城乡教共体覆盖率达100%,出台未来乡村学校培育方案,设立500万元未来乡村窗口学校创建培育基金,加快乡村学校空间升级。同时,温州市教育局还根据未来乡村学校培育、创建过程中的重点、痛点、难点,梳理出未来乡村学校空间“场景化”、课程“在地化”、儿童学习“素养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育治理“共享化”等五大项目。

在这一过程中,温州各县(市、区)创新举措频出。如鹿城区教育局在教育治理“共享化”行动中提出,搭建城乡教共体框架体系,辖区内广场路小学与上戍小学、蒲鞋市小学与岙底小学等学校两两结对。结对学校理念、课程、文化实现“三共建”,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优化师资流动机制,引导、鼓励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诸暨市安华镇的几所幼儿园虽然地处农村,但是设施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以红桥中心村幼儿园为例,园内建有“三亩自然场”,教师们借助这一真实情境,以任务驱动幼儿的参与,让他们融入探索性、规则性、游戏性、竞技性的教学活动中。

这是绍兴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23年年底,绍兴已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协同发展、普惠普及,其中,省等级幼儿园占比100%,省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面达100%,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99.54%,均位居全省前列。

构筑青少年身心健康“防火墙”

湖州的小学生每天都有一节户外活动课,中学生每天清晨都要跑1000米以上。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每周开设劳动课程,推动全员参加研学行走计划,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舒缓压力。这是湖州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全发展”贯穿至“全流程”的场景之一。

2023年,湖州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率已超过95%,为全市家长免费发放《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依托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建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孩子“五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形成全过程服务、全线索跟踪、全天候干预的“湖州模式”,让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贯到底”。

过去一年,省内不少地方都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在衢州,“阳光成长”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工程被列入2023年市政府民生实事。着力打造的69间舞蹈教室、劳动实践教室、近视防控教室、心理辅导中心等已经成为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基地”。

“大家动起手来,跟我一起来练习……”在丽水市欣苑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操场上,教师朱菲菲正领着大二班的幼儿做《毛毛虫找妈妈》融合手语早操。“我们借助手语课程、手语早操等方式,让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初步了解手语和有声语言的联系,理解并学习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目前,园内126名学前儿童中,有7名不同程度听损的听障儿童分散在各个班级,他们都在教师的悉心关爱下健康成长。

去年,丽水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成立了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共同体。如今,欣苑幼儿园正在与22家成员单位携手探索适应特殊儿童、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打造具有浙西南特色的学前融合教育服务体系。

驶向高教强省新征程

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全面打造高教强省的水平和高度。

2023年,浙江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层次队伍建设再创佳绩。230余位海内外英才加盟浙大,4位教师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24个教师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这背后是学校全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探索孕育的一系列高质量成果与创新路径。新的一年,浙大将继续落实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拔尖造峰主题主线和教育提升核心重点,聚焦“四个面向”推进重大方向的预研和谋划,加快推动科研组织优化和创新能力重塑,实施使命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战略行动,探索完善社会服务的“浙大模式”,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战略性作用。

针对中东欧商品的选品规划是否合理?营销活动设计如何更吸睛?直播实战能力如何提升?去年4月,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暨跨境电商直播大赛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序幕。在该校的中东欧商品跨境电商基地,随处可见师生参与到中东欧商品的直播实战和交流探讨中。

2023年,国际交流对于在甬各高校来说绝对不陌生。浙江纺织服装职院牵头创立的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被正式纳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当中,成为全国首个纳入合作框架的职教领域机构。还有第八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都为各高校师生搭建了跨国、跨区域交流合作的实践平台。

新年伊始,杭州市钱塘区与辖区内14所高校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开了一场座谈会。大家敞开心扉,聊得最多的关键词是“产业”。为什么是“产业”?从一组数据中可看出端倪:目前钱塘区高校共有二级学院211个、专业633个,其中与钱塘产业强关联的专业占40%以上。

如此高的关联度下,加强协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表示:“期待着能够有更多机会,依托学校在统计、管理、经济、食品、环境等学科上的优势,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韦路则提出,浙传在影视、动漫、戏剧、音乐等方面优势明显,呼吁联手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