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纯纯
宁波经贸学校大门口有两套门禁系统,一套需要刷校园卡,另一套是更方便的人脸识别系统。但师生们最常使用的仍是前者,理由很简单:这是学生参与研发的系统,一定要支持。
自2013年开设物联网专业以来,“让整个校园成为学生的实训场所”便成了经贸学校秉持的育人理念。周末返校请假平台、创业一条街管理系统……学校数字化应用的缺口在哪里,物联网专业的课堂便开到哪里,一个个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智慧校园建设微项目也由此开始运行。副校长姚红惠说,比起向外面的公司直接购买数字化应用产品,师生们更了解自己的具体需求,能够做到资源不浪费,真正物尽其用。
不过随着研发的深入,师生们发现仅靠自己的力量,一些大型项目难以完成,需要寻求第三方企业的帮助。“这是加深校企合作的绝佳机会。”姚红惠表示,学校希望学生、教师和企业能成为共同的“答题人”,一方面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技能和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能促进学校和企业交流,让合作走深走实。
这一想法与宁波市蓝源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不谋而合。总经理施箭表示,作为一家技术型公司,技术的更新迭代也需要借助教师的专业力量。因此,施箭成了学校的常客,每周他都到校与专业教师共研方案,探讨哪些项目是学生可以深度参与的,如何落地才能与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更契合,等等。
每周一下午是物联网专业师生和企业共同的“答题时间”。在学校实训楼3楼,几间教室被分成软硬件开发区、UI界面设计区、产品测试区等区域,专门用来开展项目化课程。在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内容开展研究。
以构建校园数字孪生运维平台为例,这是一个可以全面感知和监测学校建筑、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的数字系统,能够预测校园管理的潜在风险。从校园建筑测绘、模型搭建到系统页面设计、数据导入,复杂的任务被分解成一个个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就能够完成的子项目。在共同攻关的过程中,蓝源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设备的数据处理速度和管理预测功能也被进一步优化。目前,该平台已被推广至宁波的另外两所学校使用。
有时候“题”也会来自校外。一次党建活动中,宁波市鄞州区童村村民向经贸学校师生求助:村里水库的水位一直依靠人工定时定点巡查,遇上恶劣天气,一个不留神,就容易发生危险,村里希望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改进。接题后,师生和企业人员多次到现场考察,最终安装了3个水库水位监测站、1个雨量监测站,并开发了云上预警系统,实现实时监测,最大化地保障了村民的安全。
当越来越多的项目被用于生活实际并帮助到他人,专业教师徐卫卫明显察觉到学生的精气神不一样了,“学生们的眼界宽了,学习的动力更足了,很多时候下课时间,教室里的讨论气氛依旧很热烈”。
教师们也变了,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入,经贸学校的不少教师都来自企业。从企业步入学校,如何把自己习惯的“企业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这些青年教师的压力不小。好在项目化课程不仅开展形式与企业的项目运行模式相近,小班化的教学规模也让他们有了一个缓冲期。教师宋涛说,“现在角色转换顺畅多了”。
姚红惠认为,真实项目的开发对学校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师要经常给自己开开小灶、补补专业营养,“青年教师参与的实战项目越多,成长得也越快”。
与此同时,以项目化课程为基点,一条“进阶式”学生成长路径被建立起来。不分专业、年级,只要想进一步提升自己在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方面专业素养的学生,就可以参加学校的乐创工作坊,挑战难度系数更高的项目,并参与更多大型赛事。
加入工作坊后,会计专业学生范晨旭和药剂专业学生戴嘉伦组成了一个研发小团队。看着工作坊内展示的学长开发的各项应用,他们心生向往,希望能用在工作坊学习到的技能反哺自己的专业,例如开发AI中药材识别、账单自动识别等应用,“期待有一天能在校园里用上我们自己开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