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23日 星期

“活”了山区学校,乐了山里孩子
义乌市大陈镇楂林小学的蝶变焕新

□本报通讯员 柳 青 龚琴娟

从义乌市区驱车20余公里,便可到达大陈镇楂林区域,百年老校楂林小学就坐落于此。学校规模不大,但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报告厅、操场、餐厅等一应俱全,白墙黛瓦、茂林修竹,于群山掩映间传出阵阵书声。

软件硬件双提升

教师金美斌拥有37年教龄,见证了这所农村学校的变迁。“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黑板是拿3块木板拼接起来、涂上黑漆充当的,写字打滑不说,字还看不清。现在,教室里都配上了现代化教学设备,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上课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金美斌眼里,学校的变化翻天覆地。

近10年来,楂林学子的吃、穿、用、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过去,学校没有食堂和宿舍,学生无论家住多远,都得自己带饭,步行上下学;教室的窗户是用塑料纸糊的,漏风漏雨,还经常停电;操场是石子混合泥土铺的,晴天尘土飞、雨天满腿泥……2019年,在省政府民生实事“千校结对工程”支持下,学校改造了3个录播教室,义乌市教育局也先后投入了60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全面提升改造。现在,学校有了整齐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窗明几净,多媒体设备、空调等配备齐全,操场也升级为塑胶地面,安全又干净。

除了升级硬件,义乌市教育局“骨干下乡”等政策也帮助学校获得师资上的升级。近5年,先后有义乌市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得者等8名教师加入楂林小学。借着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东风,学校和城区老牌名校保联小学成为“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校。经过4年努力,帮扶模式已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保联小学将优质的管理理念、学科成果、教研经验等输送到楂林小学,楂林小学将学校特色课程“竹编”送到保联小学。学校先后承办了浙江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现场会、义乌市教育研修院各学科教研员送教送研进校园、杨凯明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等各级教研活动10余次,教学质量实现全面提升。

随着软硬件的不断升级,学校的口碑越来越好。更多的孩子留在了家门口的学校上学,2023年,楂林小学招收的学区生比2022年增加了50人。

特色教育结硕果

每天上午大课间,学生们在操场上跳起竹竿舞,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农村教育离不开乡土底色。农村学校应该立足本土,发展自己的特色教育。”校长陈孙宾介绍。楂林地处山区,有着丰富的竹资源,祖辈很多人曾以竹子谋生。

为把“竹文化”更好地植根在学生心中,近年来,学校以“竹文化”为引领,结合体艺学科,开设了“笋壳的穿越”“竹趣”等近20门课程。以竹竿舞为主题的大课间活动已成为学校“竹文化”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文化”特色教育成果丰硕,教师竹艺作品获第15届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木(竹)雕艺术创新设计大赛“评委特别奖”,教学案例《传统竹编教学》被评为金华市优秀非遗案例……

学校还借助“之江汇教育广场”,打造了网上“竹园”。全校共推出了65个线上教学阵地,其中16个教师空间获评省级特色教学空间或精品空间,30多个教师空间获评义乌市专业教学空间,数百个学生空间获评义乌市优秀学习空间。“互联网+竹艺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金名片。

“山区学校能够发展成如今这样,真的非常不容易。”学生家长施晓春感慨道,无数山里娃在楂林小学看见了“诗和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