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月5日 星期

实干先行“浙”一年
2023年浙江教育重点工作回顾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宁波大学力学专业的师生正在做实验(宁波大学 供图)
在嘉兴市中小学科技创新节启动仪式上,学生展示科创成果
(本报通讯员 沈利彬 摄)
金华市湖海塘小学的快乐大课间
(本报通讯员 刘 晨 摄)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这一年里,浙江教育人砥砺奋进、乘势而上,在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示范省的新征程上昂扬向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贡献出教育之力——

党建领航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朱郑远

“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特别上心,往往一个电话,他们就赶过来技术指导,让我们很感动。”这是杭州市临安区月亮桥村村民的心声。浙农林大与临安区结对联建后,“一根科技竹,两颗富民果,三幅美丽图,四株小仙草,五粒金种子,一批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强农富民模式正在临安乡村深入推行。

一年来,高校党建“四个融合”行动广泛开展,推进校企地深度融合的党建联建新机制随之诞生。以问题为导向,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针对龙游食品行业生产标准不一、规模效益不足的窘境,联合9家单位共建龙游食品产业共富联盟,协助当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以需求为清单,绍兴文理学院党委每年与联建方梳理支撑双方发展的“需求仓”,推动建立包括党建、人才、平台等在内的“资源库”,实行有针对性、可操作的“任务包”,共明确需求清单125项……截至目前,浙江高校与地方共建立党建联建关系1300余对,共建实体化科技创新平台219个,助推企业增收48.5亿元。

在省内各高校,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党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已成常态。2023年,我省高校入选全国党建“双创”单位累计195个,“三全育人”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目前,已完成第三批次省级“双创”工作,新遴选培育10所党建示范高校、150个党建标杆院系、151个党建样板支部,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占比超过25%。

一年来,各高校紧密结合实际,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例如:宁波大学打造“宁大潮音”思政微平台;中国计量大学打造00后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等品牌……到年底,我省高校共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2800余次,破难题促发展2029项、办实事解民忧2604项。

绍兴市袍江小学教育集团有一群由党员名师组成的“奋斗者”。学校通过打造“奋斗者”党建品牌,激发党员教师的担当精神,从而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校事业发展优势。

和袍江小学教育集团一样,我省各中小学校都将党旗插在了学校发展的主阵地上,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三重一大”事项由党组织决策,确保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体制在中小学校落地落实。

育人之基,清廉为要。我省教育系统持续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清廉学校建设,着力培育风清气正良好教育生态,有效护航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认定省级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150所、市县级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示范点)1400余所,形成了清廉学校建设全域覆盖、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吹响高教强省“冲锋号”

□本报记者 李 平

2023年,浙江吹响新一轮高教强省建设“冲锋号”。年初,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8月,浙江高规格召开首次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会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和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各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建设是基础。9月1日起,《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实施,明确省一流学科主要建设任务,在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高层级学科平台、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高效能社会服务、加强高品质国际交流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明显。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我省高校获奖55项,获奖率排名全国第一;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遴选建设32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加强相关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确定浙江大学等14所高校为首批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试点等;加强课程建设,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73门。

在研究生培养上动作频频。启动“十四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认定工作,立项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97个。开展“十四五”优秀研究生课程立项建设工作,立项建设省优秀研究生课程369门。启动“十四五”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立项建设工作,立项建设教育改革项目661项。

创新创业教育结出丰硕果实。2023年累计有7744支团队6万余名学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接农户、学校、企业4.3万个,帮扶人数达7.1万人,产生经济效益1.07亿元。完成11家国家级“双创”学院和教育实践基地立项论证,实施“一年一大事”建设目标任务责任制度,累计立项“双创”教改课题96项,建设高质量“双创”课程96门,立项高质量“双创”教材19本,开展创业师资培训4221人,服务省内外师生8万余人次。

高校科创平台能级持续提升。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成绩喜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总数增加至2426项,再创新高。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中之重。我省通过推进就业“一把手”工程、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数字化赋能等举措,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截至2023年8月底,高校毕业生总体去向落实率居全国前列。

数改抢抓新赛道,开放带来新机遇

□本报记者 童抒雯

在杭州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师生的数字化日常是这样的:学生无感考勤、在线提问,教师精准管理、远程答疑,下设近100个应用模块的“智慧校园平台”让师生在校园内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2023年2月,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抢抓数字变革新动能带来的新机遇,并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列为新赛道之一。

一年来,浙江落实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任务,积极做好接入共建,组织各类名师开发课程,发布品德修养、科学创造、体育运动等5类近800门9000个课时的教育资源。

“浙里问学”免费在线答疑系统提供了作业微课、名师导学、名师答疑、“AI智能+志愿者答疑”等服务,并由各县(市、区)教学名师团队轮值答疑,有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目前,访问量近4500万人次,年度累计解答问题数6.7万个。

“学在浙江”全民数字学习平台持续迭代升级。围绕学生、家长、教职工、社会学习者4类服务对象需求对功能界面进行改版,综合集成69项教育政务服务事项和35个教育数字化应用,提供8470个基础课程资源、1968个学科重点难点资源、2.1万个配套练习资源,实现中小学教材配套课程资源的全覆盖,努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此外,平台还组建了“名校上云”区域校际联盟,研发327门“名师金课”、8851门网络同步课程、77门高中微课程、97门乡村特色课程,不断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艺术互联网学校”,妥善解决了山区和乡村学校艺术教师紧缺、艺术课程难以开设的问题;用数字化的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质量监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广大教师开展精准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我省已基本建成“教育魔方”技术中枢体系和省级教育大数据仓,治理教育数据超3亿条,持续赋能教育管理数字化。

在新发展格局下,浙江教育开放的大门也在进一步敞开。

2023年12月,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浙江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工作取得更大突破,教育引进来、走出去形式更加多元。

作为全国首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构建了融合东西方优势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同时,学校还集聚了一批包括发达国家院士在内的科技领军人才及来自14个国家的90余位外籍专兼聘教师,实现生源、师资、培养的全方位国际化。

与此同时,浙江教育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办学,目前全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26所,数量居全国第二。

“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2023年,我省17所高校在25个国家建设了30所孔子学院,30所高校在33个国家设立了39所丝路学院,在丝路学院培育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入围全国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3所,“鲁班工坊”数量居全国第二。

持续擦亮“浙里优学”金名片

□本报记者 张纯纯

2023年,浙江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组建教共体2782个,覆盖公办义务教育学校4600余所,公办义务教育教共体覆盖率达99%。

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正是浙江对标共同富裕,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的题中之义——

优质公办资源供给“蛋糕”更大了。2023年通过省政府民生实事新增公办中小学校学位数16.91万个,远超8万个学位的目标任务;公办幼儿园资源供给加大,全省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95.66%、70.15%、83.50%,均在全国领先。

山区海岛县的教育发展加快了。2023年,浙江相继召开支持景宁、嵊泗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并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完成山区海岛县“县中崛起”一对一结对帮扶学校58所;安排山区海岛县定向师范生计划550名,比上年增加50名;建成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377个,积极结对山区26县教师帮扶提升综合素养;第五轮“希望之光”教育专家团队选派规模为历年之最,实现山区海岛县专家团队全覆盖。全方位帮扶让山区海岛县教育迎来了新篇章。

优质师资队伍建设更强了。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遴选建设25个首批中高职一体化团队,认定10个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11个首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部验收通过。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8个,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牌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全国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数量稳居全国第一。

优秀人才培养体系更完善了。2023年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招生69462人,较上年提高19.11%;持续推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全省新增23个项目;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招生2486人,比上年增长61.11%。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所本科职业院校开办本科专业43个。健全“纵向贯通、梯度衔接”的培养体系,畅通学生成长通道,加快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

优秀教学成果更多了。在4年一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浙江共有152项成果获奖,一等奖27项。其中,基础教育50项,获奖比例居全国第二;职业教育47项,高等教育55项,获奖比例均列全国第一。

……

阔步前行在教育共富的道路上,浙江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构筑校园安全“铜墙铁壁”

□本报记者 邵焕荣

面向全省800多万名家长开展线上安全教育大讲堂,发放《致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并确保100%回执,推广舟山技防扩面、人防兜底、机制创新的防溺水工作模式……2023年,浙江大力推进学生防溺水工作,尽全力守护学生生命安全。这是我省扎实推进校园安全工作,构筑校园安全“铜墙铁壁”的一个缩影。

2023年以来,省教育厅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平安建设有关工作部署,坚持统筹协调、综合施策、上下联动,系统推进全省教育系统安全工作,夯实校园安全基础,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利用主题教育开展契机,省教育厅将“防范化解校园安全风险”纳入省教育厅主题教育“十大难题”,出台《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守护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见》和《加强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若干意见》,多次召开防溺水、交通安全等相关工作的推进会、部署会、现场会,切实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并通过多部门协作沟通,在全社会形成了守护学生生命安全的工作合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省教育厅全面调动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各校力量,建立了“省—市—县—校—班—组—生—家”全链条的组织架构,梳理出年度防溺水26项工作清单,并通过不同载体累计推送事故案例、警示教育16470余次,开展救援专题培训3980场,依托安全教育平台组织全体学生和家长开展防溺水安全警示教育,累计受众达1300万人次。学生意外溺水事件较2022年同比下降50.94%。

会同省公安厅提出学生交通安全“三大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学校周边和校园内部交通安全,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安全的学习和出行环境。同时,在开学初、放假前等重要时段,联合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面向广大师生和家长开展一系列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常态化检查、专项检查、自查抽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大力推进教育系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化解工作,推动各地各校持续开展常态化隐患自查自纠,防范化解校园安全风险,共排查整改校园安全隐患27653处。

顺利完成对109所高校35347个实验室安全的分类评估和分级管控,开展高校实验室安全自查自纠,选派安全专家开展高校实验室安全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落实闭环整改。

为护航亚运,教育系统始终冲锋在前。省教育厅先后召开了全省教育系统“平安护航杭州亚(残)运会”部署会等一系列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教育系统涉亚(残)运安全稳定工作。提前谋划,拟订方案,统筹赛前、赛中、赛后3个阶段,全力做好师生教育引导、校园安全管理、亚运服务保障等工作。共统筹11所高校16个亚运场馆的建设、运维和保障工作,协调3.6万名大学生志愿者、1.2万余名开闭幕式学生演员和定向观众,志愿者服务时长达434万小时。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