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水平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聚力打造面向共同富裕现代教育体系省域范例的题中之义。浙江正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本报今起推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浙江答卷》栏目,集中展示一批区域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蒋亦丰
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中学,一所只有191名学生的山区学校,不久前勇夺区初中女子篮球赛冠军。再算上前几年连续4届拿下绍兴市创客挑战赛冠军,学校的荣誉墙上已是星光闪耀。
山区“奇迹”绝非一次偶然。从优质学位供给到专项资金扶持,从城区名师交流下乡到教学改革城乡同步,柯桥区一个个精准的政策包,给每一所学校注入发展的原动力。在最新一次的浙江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中,柯桥区居浙江第一,优质均衡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石。
优质学位供给,全域不留“洼地”
柯桥区柯岩街道北部有一工业园区,过去企业员工子女多数在附近的竹林小学就读。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挤了378名学生。面临不断新增的入学压力,学位供给成了难题。
两年前,周边的村子、厂房拆迁,空出了53亩土地。因毗邻柯岩风景区,地面价值巨大,不少人猜测这里是否会开发成柯桥区的“楼王”。孰料政府最后的决定是,投入2亿多元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
单从硬件上就可见这所新校建设时的高配标准:42个班拥有10个专用的美术教室和音乐教室,单个面积逾90平方米。教学楼一层为图书馆,生均藏书30余册。其中一栋楼被命名为“科技楼”,所有教室都用于开发科学教育相关功能。
优质学位的供需瞬间发生变化,随迁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解决了,周边就近的本地学生也不用到更远的学区,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柯岩街道教育党委书记濮朝阳告诉记者,街道的学位供给仍在进行中,柯岩中心小学周边拆迁出几块空地,已有2所待建和3所规划中的学校。“我们街道原本属于农村区块,但学校真正办出了城里的气派,确保本地生源留得住、学得好。”
记者了解到,2022年柯桥区生产总值超1900亿元,近几年经济增速和人口流入趋势明显,学位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优质均衡不是简单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而是哪儿有短板就往哪儿补,不留一片洼地。”柯桥区教体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徐迅说。
为了实现“学位等人”目标,柯桥区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教体局每年开展学校建设项目竞赛,加大城乡学校新建扩建、维修改造力度,“一校一策”补齐办学条件短板。
近3年,柯桥区累计投入35亿元新扩建学校25所,完成学校维修改造工程51个,累计增加学位19440个,在浙江率先实现省标准化学校全覆盖。
师资下乡“长流水”,教师成长“自来水”
优质均衡由政府主导,而要真正办好这件事,关键在教师。
2016年,从兰亭中学调到稽东镇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谢国港发现,学校没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在和时任校长商量后,谢国港决定发挥专业优势,引入比较火的3D打印课程。
学校筹集资金购入一台3D打印机,谢国港自费购置书籍,选了两名有兴趣的学生一起参与,“草台班子”搭起来了。“为了给乡村学校正名,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地扑在了这个项目上。”谢国港回忆道。一年后,两名学生拿到了区里的创客比赛一等奖。
后来,柯桥区给社团的资金越来越充裕,谢国港又开发了机器人、人工智能、超能小球等不同社团,参与学生增加到20人,接触到了芯片、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学校屡屡登上区创客大赛的冠军领奖台,今年更是一举夺得全省创客比赛一等奖。
类似的案例在柯桥区不胜枚举。包林军交流到平水镇中心小学任校长,搭建起唐诗文化的课程体系;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许小明交流到夏履镇中心小学,引领语文团队探索“学共体”课堂模式;特级教师金利萍到湖塘中学后,成立“鉴湖源”研修团队,有效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得益于该区城乡师资“区域统筹、双向流动”的管理机制,每年城乡支教顶岗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21%左右。教体局每年还集中两周时间派出4个干部考察组到一线摸排选才,把事业型干部和教师选出来,不断选优配强乡村学校师资。
除了盘活资源,还要内部“造血”。柯桥区的导向是将教育教学改革回归课堂,“以课堂促成长”。
“双减”政策实施后,华舍小学自发研制了一套智慧作业系统。所有教师摒弃题海战术,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天作业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反馈,从全区的教学资源库中选取题目自编作业本,然后用点阵笔进行批改,将每名学生的作业质量转换成数据,建立一课一张学情分析报告,以此改进课堂教学。
“我们还配套了云备课技术,每课必备、精磨,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习惯,让教师更加从容地走上三尺讲台。”华舍小学校长周良说。
立足课堂,个性探索,教师也有机会登台亮相。柯桥区已连续13年举办“鉴湖之春”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邀请区外名师与柯桥区教师交流互鉴。组建全区名师工作室50个、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79个,更好发挥名优教师示范作用。一套组合拳下来,柯桥区近3年新增80后省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8名、浙派名师名校长19名、市学科带头人34名。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