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上,浙江省委明确提出,将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和“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会议召开后,全省教育系统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服务三个“一号工程”贯穿推动各地各校的探索实践,形成全省教育领域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大合唱”,构筑起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本报今起推出重大主题报道“奋力书写服务‘一号工程’的教育答卷”,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纯纯
一路跋山涉川,600多万名浙商纵横国内;一路溯江跨海,200多万名浙商遍布全球。
从“人走出去”到“产业走出去”,从“浙江经济”到“浙江人经济”,一根根藤蔓延伸扩张,浙江“地瓜”也越来越甜。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上,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的号角吹响,“地瓜经济”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这之中,浙江教育力量不断助力浙江企业出省、出海,同时也向藤蔓借力,积极“走出去”、主动“引进来”,以高质量发展提升浙江教育影响力美誉度,为“地瓜经济”的提能升级写下生动注脚。
教育出省:为浙企打造“贴身服务”
10多年前,浙江和盈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还是一家小公司,虽然在天台县白鹤镇建起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家禽养殖基地,但创业团队仅8人,合作者也只是附近的几户农户。公司怀揣着做大产业、走向全国的梦想,“需要一套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成了当时最迫切的诉求。
台州学院的赵小明团队接下了这道难题。经过半年多的实地调研和不断调试,一套可以实时了解各项生产数据、环境数据监测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正式落地应用。和盈公司总经理周红华表示,现在只要有网络,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零距离”进行管理,养的鸡再多也不怕。随着这套系统的更新迭代,和盈公司也顺利从天台启航,不断扩大规模,在江苏、江西、广西、安徽、广东等地都建立了一体化生产基地。
在“四千精神”引领之下,像这样充满干劲、“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地瓜”还有很多。如今,宁波的青蟹长在河南的盐碱地上,台州的西瓜种在宁夏的大棚里,嘉兴的玻璃纤维装在了福建的海上大风车上……一条条藤蔓通向他乡,汲取着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如何为这些藤蔓提供更多的养分,让它们能够尽情伸展,正是浙江教育始终耐心解答的时代考题。
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经济开发区,2栋3万多平方米的大楼正在加紧建设中。未来,这里将承接浙江永康五金产业孵化基地。“让永康五金走向世界,让世界五金汇聚永康”,藤蔓已经长至他乡,人才何在?
纳雍县中等职业学校100多名学生的求学之旅给出了答案。今年下半年,他们来到千里之外的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完成最后一年学业。在这之前,他们通过“云上五金”数字平台,在纳雍参与虚拟仿真实训、企业车间生产直播教学等。接下来的一年,他们会在永康进行实操强化训练及跟岗实习,获得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毕业后,这些学生既可以在永康实现高质量就业,也可以选择回到家乡。到那时,纳雍经开区里的永康五金产业孵化基地就是他们最佳的就业、创业平台。
这正是永康市首创的职业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东迁西归”,通过“2+1”和“2+1+2”联合教学等模式让中西部地区的学生“东迁”至永康,接受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又通过“西归”返乡人才服务行动,鼓励一部分学到技术的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服务当地产业发展。
自2021年以来,永康已与云贵川皖赣等5个省份的10余所职校达成“东迁西归”合作,每年联合招生3000余人;已培训产业工人90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5000人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企业满意率分别达到100%和96.8%。
教育出海:共建高质量“走出去”品牌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回望历程,丝路之上的成果“实打实、沉甸甸”。
正是依托“一带一路”的肥沃土壤,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地瓜”的藤蔓变得更加强劲有力,根茎也越长越壮实。伴随浙企“出海”,浙江教育也在这条四通八达的“繁荣之路”上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
“丝路学院”建起来了——
自2016年起,浙江启动“一带一路‘丝路学院’”建设,重点鼓励高校与“走出去”企业携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境外合作办学机构。
目前,浙江已有30所高校在33个国家设立了39所“丝路学院”,为40余家浙企“出海”培育近4000名本土化人才,充分发挥技能培训、人才培养、国别研究、政策咨询、教育文化交流等作用。
鲁班工坊诞生了——
8年前,浙江天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发来求助:他们在贝宁开办了一家商贸城,招聘时却发现当地技能人才紧缺,怎么办?
由此,宁职院的专业教师、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陆续“出海”,来到贝宁。第2年,宁职院还与该企业以及贝宁CERCO学院共建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当地的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有了前期的深耕,去年宁职院的贝宁鲁班工坊成为全国首批25个鲁班工坊运营项目之一。作为新丝路上的“技术驿站”,鲁班工坊的教学模式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可以极大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磨合期,受到合作国高度肯定。目前,浙江已有3个项目入选全国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
海外中国学校有了——
2020年9月1日,在阿联酋迪拜市米尔迪夫地区,第一所海外中国学校——迪拜中国学校正式成立,比邻华人聚集区。
作为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去”的金名片,该校由教育部委托杭州市承办、杭州第二中学领办,校长及中方教师团队全部由杭州市派出,为当地华人华侨子女及50余家阿联酋浙企员工子女提供优质教育。
在这里,有“立志、努力、为公”的校训,有一幅幅以杭州亚运会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有浙江省中小学现行全部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有融合迪拜国际特质的60多门综合类选修课程。今年3月,迪拜中国学校接受了迪拜知识与人力发展局(KHDA)组织的第一次等级评估,获评“Good”等级,创下KHDA对新办学校开展评估的历史最好成绩,家长满意度也高达99.6%。
还有成功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浙江—比利时西弗兰德高校合作平台”“浙江—西澳职业教育联盟”,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藤蔓铺展四方,浙江教育也花开沿途。
筑巢引才:做“种瓜人”的坚实后盾
走在青田的街头,无论是想喝意式咖啡还是美式咖啡,都可以品尝到最纯正的味道。在这里,咖啡馆逾400家,日均饮用咖啡超2万杯。咖啡产业的做大做强,正是青田近15万名华侨回乡创业的结果。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近年来,青田以“侨”为藤,助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大力吸引华侨回流,教育是其坚实后盾。
2019年,青田专门创办了青田华侨实验高级中学,解决华侨子女读书问题。“子女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是华侨回流的一个关键因素。”校长李海波介绍,学校建设“培根圆梦”课程体系,开设本土文化、红色教育等内容,努力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新生代侨领。
藤蔓展四方,根茎不离乡,藤蔓的延伸始终是为了根茎的壮大。坚持高水平“走出去”与高质量“引进来”的有机统一正是“一号开放工程”的题中之义,而教育要以自己的力量助推更多的“种瓜人”来到浙江。
乘坐杭海城际铁路,终点站正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作为全国首个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校区举办了2所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500余名留学生,引进了来自15个国家的近百名外籍师资,还有覆盖五大洲13个国家46所高校(机构)的全球科研合作网络,实现了生源、师资、培养的全方位国际化。
背靠这棵“大树”,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已经集聚了科研院所、企业创新中心、上市公司总部等近20家机构,园区签约与引入项目总投资额近6亿元。
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国际交流交融,是服务“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的突破点。
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落地浙江。今年,3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次性获批,全部实现“当年获批、当年招生”,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更是填补了我省民航类专门院校的空白。目前,全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多达26所,数量居全国第2位。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浙江。我省建立了全国首个国际学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在册外国留学生逾2万人,来自176个国家和地区,“留学浙江”品牌持续擦亮。今年我省启动“国际人才助力走出去”活动,鼓励优秀外国留学生发挥熟悉中国和本土国情、法律、习俗等独特优势,服务“走出去”企业。
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流活动在浙江铺开。24所高校组织国(境)外学生来浙参加“暑期学校”项目;组建8支外籍师生宣讲队伍,举办“畅想中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18场次,惠及40余所高校1500多名外国留学生;以亚运会为契机,235对“亚运姐妹校”开展了宋韵文化等主题交流活动。
……
迎来更为开放的时代浪潮,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上,浙江教育脚步不停,全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