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展台
本版新闻列表
 
2023年12月1日 星期

“思·辩”少年是这样炼成的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高质量办学30年纪实

□秦 丰

略显羞涩,甚至有点内向。这是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五年级男生陈锺久给人的初印象。然而,他却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演讲赛的主力。在刚刚过去的校“小外交官”数科节上,他是主讲人,负责向全年级学生宣讲他们班的项目化学习成果。

“只是今年恰好轮到我罢了,这样的机会人人都有。在我们学校,想不开口是很难的。”话匣子打开,陈锺久像是被激活一般,开始如数家珍般讲述起这些年他在学校的日常。

日常就是学校给予学生的各种思考和表达的平台:每堂课都有课前主题演讲,课堂小结也是留给学生的;每周的班队课主题和形式由学生定,主角当然也是学生;每学期有不间断的各类主题演讲;各学科的假期作业大多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个人书画及其他艺术作品常年占据着学校进门的金色大厅C位……

坚持生本位、学中心,这是学校办学30年的根本遵循。从优化外语教学的发展思路到全面发展的开放办学思路,从课程体系建构到聚焦高品质思维及高质量话语表达的“思·辩”课堂改革,这一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校两度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而由该校构建的以“中国心·世界眼”为核心的“小外交官”课程体系,一度成为引领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典范。

去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掀起了新一轮课改浪潮。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整合、项目化学习等新型学教方式扑面而来,“势必给学校和一线教师带来冲击,新课改从顶层设计到校本落地,需要学校治理先行”。校长虞大明说,近年来,学校治理历经了从“治课程”到“治教学”的螺旋上升,为新课改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批批“狮子般强健、猴子般敏捷、骆驼般坚毅、海豚般优雅”的“思·辩”少年在这里成长起来,学校也因此赢得了高质量发展的先机和活力。

塑造学习目标价值:从“片面学习”转向“五育融合”

“学校即将迎来建校30周年,大家集思广益,可以怎样美化我们的校园?”这是六年级的一堂科学课,教师章利洋抛出了这样一份任务书。于是,学生自由组队,从开展调查、出台方案到制作理想校园模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两周后,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数科节上,学生们面向全校师生发布他们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为什么看热闹的人要围成圆形?”“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在学习“圆的特性”这个单元前,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吴隽给出了这样的学习任务,学生自发成立了项目组,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探究,最后以小视频展示项目成果。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应对自然灾害》一课,教师陈明瑶在课前设计任务书,学生就自然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展开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逃生路线,虚拟逃生演习,讨论最优化的逃生方案。

……

这就是学校的常态化“思·辩”课堂。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为学生创建情境,学生基于对知识的理解融入情境,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的开放式任务书,引导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与“辩”,让学生在真实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

什么样的学习更有价值?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这是学校教师思考最多的问题。“设计有价值的学习目标需要建立在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教师认真分析8个维度,即课程标准、素养指向、横纵联系、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点、学生的生活连接点、学生的思维触发点、学生的情感触发点。如此,教师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的、具备思维含金量的、有价值的学习目标。”虞大明说,在“思·辩”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成为能动的、独立的、自主的学习者,教师转为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习才有可能从“片面的学”走向真正的“五育融合”。

重构学习内容设计:从“课时教学”转向“单元整合”

在五年级数学“平面图形”单元中,新课教学原本需要4个课时。五年级备课组通过设计新知识任务单进行前测,基于前测,将新课整合成了3个有挑战性、递进性的学习任务:任务一是选择1个平行四边形计算面积,让学生在挑战过程中产生问题;任务二是任意画出平行四边形,并转化成长方形,这里蕴含着等积变化思想,为后续的几何学习做足了知识储备;任务三则是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任意选择三角形或梯形,以两个新的图形进行推导。这么一来,新课最后浓缩成1个课时,节省下来的课时用于开展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研究等拓展性“思”“辩”作业和作业展示。“改变了过去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以单元整体教学体现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以及学习内容的整合。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辩’时空。”吴隽说。

正如吴隽所言,“思·辩”课堂鼓励教师在吃透教材精神与原则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单元作为备课单位,在单元的站位上开展整体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来说是挑战,但显然更符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在减轻学生认知负担的同时改善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六年级英语教师倪思聪对此深有体会,因为学生的课堂表现带给他诸多惊喜。令他记忆犹新的是,3年前学校承办了一次长三角英语教研活动,一位来自上海的英语教师借班上展示课,借的是当时他任教的一个三年级的班级,课堂内容是关于购物的话题,对话词汇量大,课堂活动又多,涉及购物计划制订、到超市采购等复杂情境,“一开始很担心学生跟不上上海教师的节奏,毕竟大部分内容超出了三年级英语教材的范围,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完美表现、优质的对答、自如的表达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倪思聪说,这更让他们坚定了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的信心和决心。

优化学教方式过程:从“标准均一”转向“促进思维”

“你们对金字塔有印象吗?为什么‘智慧’也是金色的?编者还在文章旁批注了很多问题,有什么作用?两篇文章分别用了怎样的介绍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的介绍方式,为什么?”这是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李斌在五年级下册《金字塔》一课中设计的课前问题清单。

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是一篇略读课文,与《金字塔》一课不同的是,课前,教师让学生根据预习,自己提出问题,形成个人问题清单,结合已学的提问策略,明确自己提问的角度。课中,在合作讨论环节,学生需要合并相似问题,记录下小组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明确推荐理由。然后,由各组代表依次汇报说明组内整合的问题。课后,在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确认3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形成班级问题清单,打印出来贴在书本空白处,而这就是大家共同的学习成果。

课堂中,鼓励教师多问“为什么”的价值性问题,而不是“是什么”的事实性问题;鼓励教师设计“思·辩”问题群,而不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而不是教师;鼓励课堂不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将问题作为驱动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学生积极质疑,提出真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求异和创新,开展真实、有效的独立探究,以此促进其学习过程不断深入,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就这样,课堂成了学生灵动的思维场和学习场。

此外,在“思·辩”课堂中,每节课的课后小结环节,也由学生主持完成:这节课收获了什么?有什么启示?比如,在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复习课上,教师先是设置了“研究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这一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随后,教师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整合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展示实践成果(过山车模型)得出有关物体运动的结论与新的思考点。学生在自主总结中,所学知识得到了内化和巩固。“生疑—促疑—探疑—辩疑—释疑—新疑”链成了课堂上学生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总结时往往又会提出新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最终形成螺旋上升的学习循环。

创新学习增量评价:从“片面育分”转向“全面育人”

“思·辩”课堂质量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评价?这些问题不厘清,将直接影响课堂改革的持续深化。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多年来坚持引导教师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重分数重育人,不看存量看增量,着眼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效度及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幅度;引导每个学生成为评价者,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样,可以有展示,有自评,有互评,等等。这一创新的学习增量评价模式,助推学校治理走出“片面育分”的窠臼,走向“全面育人”的彼岸。

走进学校的特色英语课堂,学生组队创编“演”、学生互相“评”,最后优秀作品个性化展示的课堂评价方式蔚然成风。以绘本故事“Rapunzel”(《长发公主》)的课堂为例,教师以故事开放性结尾作为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故事结局展开头脑风暴,并结合每个学生的思考当堂形成剧本。随后,小组内进行角色分配与演绎。但教师并不急于邀请各组进行展示,而是通过组间交流和互评方式,请各组与相邻小组分享,互提建议。最后由学生自己推选一组进行展示。学生展示时,同时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与建议。

“我们试图构建这样的课堂生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试错,教师和同伴友好容错,教师动态精准纠错。”虞大明表示,通过持续深入的“思·辩”课堂改革,最终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师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从“知识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型。

据了解,为检验“思·辩”课堂改革的实效,学校专门成立调研组,从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学生参与度4个方面编制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对比的方式展开全面调查。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关注到了课堂生态发生的变化,并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82.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发言流畅且有条理,相较先前有大幅度提升,91.7%的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同时,调研组采用课堂观察策略,从学生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增量效度三大范畴设计“思·辩”课堂观察量表。参与程度关注学生的课堂情绪状态,从学生表情、举手频率、讨论热烈程度、学习投入等,判断学生学习情感的积极程度与课堂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观察学生的思维状况,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教师问题提出的效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级判别,并作出有效度的统计分析;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体练习等活动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对学生的作业效果进行分级评判,统计分析有效学习的情况。增量效度指向学生能力提升的幅度,通过预先设计问卷或调查访谈提纲,观察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方式与有效学习投入的时间,关注学生的作业成效,课后通过问卷谈话或者问题解决,有效推断学生在学科经验、学科能力上的增量。

结果显示,从参与程度范畴看,学生的课堂情绪状态,包括学生表情、举手频率、讨论热烈程度、学习投入均获得较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情感的积极程度与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升明显;从思维深度范畴看,学生更积极提问,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及质量均获得较大幅度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体练习的活动时间更加充分,语言表达能力获得较大幅度提高;从增强效度范畴看,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善,有效学习投入的时间显著增加,学生作业成效增量明显,学生“思”与“辩”的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