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澜 实习记者 邓昊冉
在绍兴府余姚(今宁波余姚)县城东南10余里处的三江口畔,剡水西流,蓝溪南注,姚江东去。此处有个山清水秀的村落黄竹浦,屋舍俨然,掩映于葱翠竹林之下。
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八月初八,天已黑,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划破夜幕,村内一户黄姓人家添了一个男婴,这个小生命就是黄宗羲。
徜徉于黄竹浦的山山水水,沐浴着传承久远的诗书名门之家风,黄宗羲有个幸福的童年。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其父黄尊素考中进士,次年授南直隶宁国府推官,8岁的黄宗羲跟着家人一同北上。自此,他开始接触复杂的社会,也走上了追索学问道德文章的人生旅途。
锥杀奸党,名动天下
明朝自万历中期之后,政治日益腐败。尤其是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勾结熹宗的乳母客氏朋比为奸,操纵朝政。但在黑暗腐败的政治浊流行将吞噬整个明王朝时,有一股清流在与之对抗,那就是东林党。黄尊素正是东林七君子之一。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黄尊素疏陈时政十失,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得知后,勃然大怒,记恨于心。此后,形势急转直下,在朝东林党人相继遭到迫害,黄尊素未能幸免。作为长子的黄宗羲陪父亲赴狱,别离之际,黄尊素对儿子谆谆教诲。聆听父亲最后的训诫,黄宗羲不禁失声痛哭。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黄尊素被害,年仅43岁。噩耗传来,悲痛的黄宗羲每每“夜读书毕,呜呜然哭”。家庭的惨变,不仅让黄宗羲立下了为父报仇昭雪之志,更坚定了他奉行东林党人的忠义精神之决心。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崇祯帝即位后,清除和屏斥阉党,魏忠贤及其阉党倒台。黄宗羲见为父申冤的时机已到,便“袖长锥、草疏,入京颂冤”。次年五月,刑部会讯阉党许显纯、崔应元,许显纯狡辩自己为孝定皇后的外甥,律有议亲之条,要求从轻发落。当堂对簿的黄宗羲愤怒难当,随即抽出锥子,刺击许显纯,又殴打崔应元,拔其须。最后,许、崔二人认罪伏法。是年六月,会讯李实、李永贞、刘若愚三人,当年构陷黄尊素的李实想逃脱罪责,便暗中托人给黄宗羲送去3000两白银,央求其不要出庭对质。黄宗羲当即奏明崇祯帝,又在当堂对簿时锥刺李实。
长锥刺仇,东林遗孤的复仇举动震惊朝野,19岁的黄宗羲也因此名满天下,被人们誉为“姚江黄孝子”。
痛定思痛,民本萌芽
崇祯帝即位后,明朝走向倒计时:连年灾荒,加上地方豪强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高利盘剥,以及官府的苛捐杂税与兵饷摊派,农民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纷纷揭竿而起。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攻占了首都北京,推翻了明朝中央政权,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同年,清军大举入关,定都北京,改年号为顺治。之后又平定了中原、东南和西南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从而重建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
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建立与巩固,对忠于封建正统王朝的亡明士大夫来说,是天崩地解、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黄宗羲等一批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正义之士,不惜毁家疏财,积极投身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中。
随着政局日益稳定,复明希望破灭,黄宗羲认清事实,以遗民自居,坚持不仕新朝,选择了栖身于儒林,醉心于著书讲学。他从史学角度深入思考和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民本思想也由此萌芽。
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所著的《留书》中,黄宗羲着重总结了明朝失败的原因。本着“万民之忧乐”的情怀,他又于康熙元年至二年(公元1662—1663年)完成《明夷待访录》。他提倡人权自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近代启蒙民主观念——“天下为主,君为客”。基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观,黄宗羲又创设了新的君臣关系,“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这是一种君臣共治天下的民主理想。
黄宗羲强调“以民为本”,必须限制君权,以杜绝“一己之私”的专制主义。由于“天下利害之权在民不在君”,他非常重视参政议政的作用,学校正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场所——“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的意义和任务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即“养士”;二是监督政府的清议机关,判定公是公非。此外,他还认为学校应承担涵养正气、引导舆论的教化职能。
《明夷待访录》以新颖的民主思想启发了后世,备受梁启超等人的推崇。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价道:“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是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水归一源,学贵通识
少年时,黄宗羲经常秉烛夜读一些杂书,黄尊素发现后告知其母姚氏,姚氏疑问为何不禁止,黄尊素说:“禁之则伤其迈往之气,姑以是诱其聪明可也。”开明的家教使黄宗羲没有禁锢于刻板的举业时文,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在阅尽了家中所有的藏书后,黄宗羲开始了访书旅程。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遍访藏书之家。他是宁波天一阁和昆山传是楼的常客。借阅不过瘾,黄宗羲便勤奋抄书,他经常叫童仆把书借回家,然后连夜抄写,次日归还另借。就这样,在如豆的油灯下,黄宗羲一抄就是近70年。诚如他在诗中描述的那样,“五十栖迟一老生,残书破砚日纵横。深山雪合无人迹,终夜风来只虎声”。黄宗羲非常强调读书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通才必须要会读书、多读书,只有实现满腹诗书,才能创作诗文。
明末,利玛窦为代表的一批传教士千里迢迢、漂扬过海来中国传教布道。为吸引士大夫的注意,他们在宣传宗教的同时,大力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黄宗羲受这股西学新思潮的影响,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强调“用彼之法”,会通中西。但也认为,学习西学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西学,中学不能因为西学而妄自菲薄。
黄宗羲本人在“绝学”上的成就也相当之高,尤其在历学(天文学)、地理学、算学(数学)等方面颇有贡献,故享有“通天地人之儒”的美誉。他把这一思想贯穿于讲学之中,不厌其烦地教导弟子们既要通经读史,亦要熟习诗文,还要精研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等中西“绝学”。
学行合一,学贵适用
明末,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同时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市民阶层悄然兴起,身负拯世扶危之责的士大夫逐渐反思居于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开始深刻批判空谈义理不务实际的道学末流,大力弘扬实用精神,提倡学贵实效。
当时的社会风气指责留心实务、发奋读书的人,那些胸无大志、华而不实的胥吏把持一方政事,毫不关心经世实务、国计民生,黄宗羲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秉承修、齐、治、平的士大夫情怀,黄宗羲以经世济民为己任,提出“道无定体,学贵适用”的为学原则,强调实学实行的务实精神,主张“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各人自用得着的,方是学问”。
基于“学贵适用”,黄宗羲提倡教育教学以“著实”“实行”为准则,强调学用一致。在课程设置上,黄宗羲把兵法、历算、医、射等实用之学,列入学校讲授科目。在人才考核上,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养士”“选士”都要注重实用科目和实践能力。
同时,为了挽救国家的凋敝,躬身实践的精神日益受到重视,“实行”成为学者共同关注的主题。黄宗羲把“为学”看作是一个经验履践、不断实行的积累过程,即“学贵履践”。他认为,做学问只有经过后天的勤奋努力、实践日用才能获得真知。
以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明末清初学者提倡学行合一,讲求实践实用精神,复兴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具有极大的时代意义,开启了新一代学风之先声。
追溯源流,学贵独创
明清更迭之际,宋明理学对社会影响深远,然而其流弊也阻碍了社会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模仿“依榜”之风盛行。
黄宗羲对这种现象痛心疾首,提出“学贵独创”。他支持学术殊途、学术争鸣。在他举办的书院里,万言“汇诸先儒之说,参酌异同,议论每夺席”。他主张学问要有创见,反对依样模仿的伪学、俗学。秉持这一原则编撰的《明儒学案》,兼容并包,以学案体的形式囊括了众多学派,真实地展现了各学派之间的异同,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大创举,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研究路径。他非常自豪于其弟子因为创见而独立风骚于各领域。
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日益受到重视。作为这一时代的启蒙学者,黄宗羲在研究方法上开辟了一条返本求真的科学研究道路。他主张学术研究须持虚心求真的态度,反对刚愎自用;主张学术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反对门户之见;提倡科学知识,反对迷信;提倡探索创新的实证科学方法,反对穿凿附会。
在长期读书学习、讲学著述过程中,黄宗羲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他充分肯定共同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天下之最难知者,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共同学习时,黄宗羲提倡营造自由活跃的学习氛围,反对沉闷禁锢的专制学习。黄宗羲一生参加了多个自由开放式的读书社、诗社、复社等民间团体,与好友们共同学习、诗文唱和,碰擦出许多思想的火花。
此外,黄宗羲曾到语溪(今杭州桐庐)、余姚、绍兴、海昌(今嘉兴海宁)等地讲学。讲学时,他注重启发学生,采取“辩难”“问难”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黄宗羲固定在一个地方讲学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他鼓励学生自学,并在聚集之日互相谈论学习。这样的治学精神与方法,为明末清初的僵化风气注入了一股清流,推动了浙东学术的创新发展,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
风景过清销不尽,满溪明月浸桃花。钟灵毓秀的化安山,滋养了“中国启蒙思想之父”黄宗羲的浩然正气。而文气集聚的龙虎草堂,见证了黄宗羲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筚路蓝缕、艰苦探求的人生。百年之后,姚江大地上的后人们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铭记他:梨洲村、梨洲街道、梨洲小学、梨洲中学……
梨洲中学内,立有黄宗羲雕像,3幢教学楼也依据其思想分别命名为“守正”“力学”“践履”。学校融合梨洲元素,开设“走进梨洲”校本课程,着力培养“勤奋好学、力求创新、孝悌为人、践行理想”的新时代梨洲传人。
黄宗羲去世后被安葬在他生前选定的墓地里,坟后遍植梅树,即如今的“五株梅林”。冬日里梅香四溢,它们遗世独立、孤香护枝、不随风月,就如黄宗羲自己概括的人生走向:“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独立的人格和超越时空的“美人”理想,历经时间洗礼,依然闪耀着民族智慧的光芒,令人向往。
黄宗羲(公元 1610年—公元1695年),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中国思想启蒙之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有五十余种三百多卷,代表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