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建民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高中教育研究、思维工具研究等。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著作有《辉煌四十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事记(高中教育卷上册、下册)》《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报告》等。
普通高中是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22年新学制正式进入中国学制体系以来,多样化发展问题一直伴随着整个普通高中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从“冰山”之下浮到“冰山”之上,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强国战略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注入了新内涵、新任务和新要求。这就需要回顾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历史,对已有发展基础作出基本判断,进而寻找可能的推进路径。
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缘何而起
回顾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学术史、政策史和实践史,我们可以发现,普通高中与多样化这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和历史情境之下才关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的。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启蒙于对域外高中教育发展的引介。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中等教育改革突出强调结构调整,即为满足改革开放初期对中等教育水平劳动力的需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双重任务论”——既要服务于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后备人才,又要使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储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通过重点学校得到满足,而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处于一种弱需求状态。他国高中教育采取多样化发展的政策和实践,将多样化与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职业教育联系起来,为当时我国以结构调整为核心议题的中等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元素。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形成于对高中学校同质化的反思。伴随教育普及进程加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也不断提高。普及水平的提升客观上增加了普通高中学生群体的异质性或者说多样性,对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也提高了。相比之下,在规模快速扩张进程中形成的“千校一面”同质化普通高中教育难以满足当下需求。于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图通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普职融通等方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践方式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涉及对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目的、功能定位等的理解。它涉及学校自身的特色发展、内涵建设等,绝不是单所学校能够独立实现的。区域整体层面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高中学校自身特色发展之间既有区别,也深刻地联系在一起。自《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实践探索,形成了四种典型做法。
第一,以上海为代表的特色高中模式。在《纲要》的推动下,上海将学校特色化建设作为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核心路径,构建高中教育分层分类相结合的办学格局,以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等特色领域,注重特色普通高中建设过程的发展性价值。
第二,以浙江为代表的分类办学模式。2020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实施分类办学促进特色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实施普通高中分类办学改革,提出科技高中(包括学术高中、数理高中、工程技术高中等类型)、人文高中(包括文史高中、外语高中类型)、体艺高中(包括体育高中、艺术高中、美术高中、音乐高中等类型)、综合高中等大类,强调错位发展、学校自主、区域统筹,试图通过强化普通高中学校内部的类别意识推进多样化发展。
第三,以江苏为代表的课程基地模式。2011年,江苏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将课程基地定位为“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挥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和实践场所”。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改变了课程资源供给方式,通过成立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组织专家跟进指导、组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共同体等举措,试图整体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型。
第四,以北京为代表的综合自主模式。202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实施《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创建工作方案》,开展新一轮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坚持“无课程不特色、无特色不自主”,设定“6+N”类创建途径,提供6项政策工具,鼓励学校探索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本的内涵发展模式。
就区域层面来说,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一个地方政策引导与学校自主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动态转化过程,其本质是普通高中充分发挥其育人使命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理解上,具有教育生态的意识,系统调控的要素应服从于良好教育生态构建的需求。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关键要素
普通高中作为学校的一个类型,它是一种“社会产物”,同时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工具”。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普通高中应通过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其对各类人才发展、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
第一,配套保障机制问题。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策、经费、师资等方方面面的有效支持,必然要求区域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谋划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应避免功利化思维影响,避免为特色而特色、为多样化而多样化的误区,充分尊重普通高中办学自主权,强化高中教育生态意识,以有利于不同类型人才发展为根本衡量标准去整体谋划、整体设计、整体推进,找准学校发展的生态位。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教师队伍是第一资源,也是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没有与学校特色发展相匹配的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就无从谈起。应重点关注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之间的匹配水平,探索根据普通高中学校特色给予一定的教师编制倾斜。对于高中学校而言,也需要在招聘、培养等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培养符合自身特色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
第三,特色课程建设问题。学校课程和教学建设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核心抓手,也是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武器。纵观国内已有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先行实践,普通高中学校应综合考虑国家教育方针,以及学生学业基础、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发展潜力、专业志向等多方面因素,系统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学校课程供给方式和供给结构等。
第四,学校分类评价问题。评价是牵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各地对高中学校的评价多采取增值评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但本质上还是处于同一个评价标尺之下,对学校特色的关注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