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11月13日晚上7:00,在杭州市拱墅区武林壹号一写字楼内,孙玄墨正在给传统书画爱好者讲授山水画的树石基本法。这是首期“国美夜校”开出的第一堂课。即日起至12月22日,每个工作日的晚上,“国美夜校”都会如约开课。
今年4月起,中国美术学院专门成立社会美育学院,推动艺术从曲高和寡走向烟火人间,让更多人能受到艺术的滋养。“对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而言,这就是向美向善的火种。”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说。
给生活一个锚点
打造“成年人的少年宫”
这段时间,一股“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热潮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夜校“复兴”从北上广深向越来越多城市蔓延。持续处于满负荷状态的年轻人,急于在工作之外找到一个出口。去夜校亲近艺术成为新的潮流选择。
这股风很快也吹到杭州。竺照轩敏锐地意识到,新型夜校“满足老百姓艺术需求”的目标,与社会美育学院“让艺术在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的地平线上再出发”的愿景不谋而合。有专业师资、丰富课程和多校区多平台,“国美夜校”很快便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中心,联动多个授课点,启动排课开班筹备工作。
目前正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马啸羽,已经有13年的一线国画教学经验,平时也会在网络平台以短视频形式分享国画知识。“零基础如何看懂国画展”“如何画出一张有故事感的画”……她用通俗易懂的讲述吸引了一大批线上国画爱好者。由她担任班主任的“文人花鸟画鉴赏与临摹”课程一经推出,咨询报名的人就非常踊跃,原计划25人的夜校班级扩招到40人。
在报名过程中,社会美育学院的教师们也会与学员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与形式。竺照轩表示,“国美夜校”更注重体验与松弛的氛围,是一场“活起来”的文化与年轻人精神需求之间的双向奔赴。于是,去“摔泥片陶艺手作”课实现器物自由,去“植物染织物手作”课染下季节的颜色,去“植鞣革皮具手作”课做自己的“爱马仕”,去“传统陶瓷茶碗手作”课握一盏宋式茶碗……妙趣横生的课程令人心生向往,上课名额很快就被“秒空”。
“我们要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为成年人打造一个专属少年宫。”竺照轩说。
让孩子学会表达
培养“生活中的艺术家”
对于国画,马啸羽曾说“没有基础就是最好的基础”,正如竺照轩对于孩子们创作“业余性”的尊重与珍视。在国美人心里,美育不只是一种指向艺术的教育,更是一种通过艺术的教育。他们很早就主张把美术课变为美育课。一字之差的背后,是他们恪守“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美育为他们发声”的儿童立场。
当其他儿童画展还在为作品加装围挡和分隔带时,中国美术学院却鼓励孩子们走到作品中间去,近距离地看一看、摸一摸。摘掉艺术“高深”“渺远”的标签,让它变得可观可感可玩,也是学校打造“乡村艺课”美育志愿服务项目的初衷。这个于2016年启动的项目,在2020年时增加了线上课程,此后便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全国21个省共106所乡村学校燎原。
打破传统美术课的范式,全新设计的“乡村艺课”从传统文化、乡村生活和乡野自然中挖掘艺术元素并融入美育课程,使其源自于生活又能回归于生活。例如讲到《诗经》中的花卉时,尽管课堂上最终呈现的只是一些花鸟画,但教师会在课前引导孩子们先去学习《诗经》、去生活中寻找花卉并细心观察,再把它变成一个美术作品,最后还要把整个创作过程讲述出来。
“乡村艺课”之所以被认定为是一门创新综合的美育课程,不仅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学科交叉上,该项目主理人孙楠介绍,它还是“学—创—赛—展—游”社会美育新路径的一次落地探索。今年暑期,他们组织全国各地40名乡村孩子参加“童画未来”夏令营。孩子们完成的《源未来》《与海同频》等9组乡村儿童装置作品,展现出对人文、自然、历史、科技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美育可以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创想力,评价体系也要据此作出调整。”孙楠说,“乡村艺课”不再把关注点放在作品本身,而是更加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相应地,教师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也不再拘泥于“好不好”“像不像”“是否专业”,独特的创意、独到的表达、背后的故事等更被看重。
截至目前,“乡村艺课”项目已涵盖国画、书法、扎染、版画、儿童创意美术等各门类艺术线上课程600余集,研发适用于乡村美育的教辅教具材料8套,举办的各级各类乡村儿童作品展更是不计其数。
对文化的再认识
组建“艺术乡建同盟军”
办在村里的展览,主角除了孩子们的作品,还有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和当地村民们画笔下的美丽村庄、风物特产。在山东泰安,师生们对着柴胡、藿香等中草药写生、二创,把当地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传统中医文化转化成艺术作品,还带到了生活场景和艺术展览中。在社会美育学院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张赤看来,将中华文化自信融入点滴生活,就是要从美育视角重新认识身边的人、事、物。
他们在浦江县岩头镇礼张村找到了共鸣。作为“书画第一村”,礼张村同时也是省首批“美育示范村”。礼张村有全县首座村级美术馆,还有书画古街、名人书画交流工作室等,社会美育成为该村串联书画文化和乡村振兴、文化共富的那根线。社会美育学院从乡村规划、艺术指导、产业发展、党建联建等方面为礼张村的美育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
每到桃花盛开时节,礼张村都会举办“桃花节”“桃花周”“百名画家作百米长卷”等活动。社会美育学院助力该村打造特色IP“桃礼”、设计品牌大使“礼小桃”,实现了文化底蕴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礼张村党支部书记张泽农介绍,仅去年8月,该村就通过“礼小桃”品牌建设实现黄桃经营性收入108万元,每家农户增收2000元。
规划设计、文创开发、举办展览、公益培训、组织研学……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如星火般撒向万村千乡,用艺术乡建的力量让一个个旧村换上新装。在“艺传国风”党建品牌的引领下,社会美育学院推出的“乡村振兴,文化共富——大美新时代”项目也从礼张村开始,进驻到越来越多村庄;以“中华文化自信融入点滴生活”为主题的展览也已经办了11场。当“盆景”变为“风景”,社会美育的感染力与创造力也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越来越多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