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课程要求高,老师怕讲不到位,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又不好,怎么办?”
“内容更新得太快,备起课来难度不小。”
“这门课会给整个高校思政理论课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作为思政理论课之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此后逐步在全国高校铺开。
近日,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专门举办了一场座谈会,省内高校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怎么上好这门新课,从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展开了讨论。
浙江树人学院党委书记章清表示,办好建强概论课,关键要从根本上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核心在于构建课程群。
会讲“政言政语”,也会讲“青言青语”
今年8月,由中宣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正式出版,这让之前主要参考推荐课件的思政课教师们备课时心里踏实了不少。但概论课地位重要,不少教师困于教材、课件的权威性,反而教学时“放不开手脚”,课堂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概论课具有导论性、开篇性的特点,是一门统率性的课程。从这个角度上看,把课上好的难度其实非常大。”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建青表示,教师如果对教材、课件不能做到心态上的平视,就很难实现教学上的创新。“就着教材讲是讲不好的,讲课也不等于文件的宣讲。教师真正要做的是,沿着教材的内容继续往纵深推进。”马建青说。“完全跟着教材、课件走,难免蜻蜓点水、不深不透,教师要敢于化繁为简,超越教材和课件。”西湖大学思政课负责人吕有志表示。
概论课的教学自有其特点与规律。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研究会会长李梦云认为,这门课中有很多会议决议、文件等内容,都是标准表述,属于“政言政语”,不可任意加工,这要求教师在牢牢把握政治性的前提下讲授。同时,李梦云也提出了讲好“青言青语”的观点:教学时可以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提升趣味性,增加交互性,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王来法看来,教学中的“怕讲错”“不敢讲”心理,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彻底把握相关思想的实质,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概论课的讲授,需要有框架。但这个框架是在不断完善的,而且是开放的。”
研磨必修课,开发系列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不单单是一门课程的开设,更是对整个高校思政理论课体系的一次提升,对其他几门思政理论课程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座谈会上,章清认为。在他看来,概论课的建设水平和讲授效果直接决定了思政理论课体系的建设水平。
相比于其他几门思政理论课程,概论课的内容更新速度很快,新观点、新认识和新理论不断推出,对教研工作带来的挑战也更大。“如果等着新的批示出台,甚至教材更新,再把新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往往已经来不及。这倒逼院系和授课教师提升主动性,及时学、跟进学,才能让授课常变常新、常讲常新。”马建青说。
把概论课这门关键性课程打造成“思政金课”,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李梦云认为,要更多地结合浙江、结合身边事,精选教学案例,增加学生学习的代入感,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出去,思政课教师自己也要走出去。可以跨教研室,甚至跨校进行备课,形成“教学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正向反馈,从而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省教育厅宣传教育与统战处处长陈雷认为,教师要用心用情上好概论课,增强自身学术功底,将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大课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呼唤着相关课程群和课程体系的完善。“我们在开好必修课的基础上,也努力组建课程群,将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加以整合形成系列课程。”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光迅说。在该校,围绕概论课相关内容,已经开发完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等系列课程。而在王来法看来,高校各门思政理论课之间也有进一步梳理的空间。“包括概论课在内的几门思政理论课是一个体系。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供了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涉及同一话题时,各门课要明确各自讲解的重点,妥善处理知识的交叉重叠,更好地同向而行。”王来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