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7日 星期

人人都是“体育生” 每天都是“体育节”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第二初级中学(应麟书院)打造以体育人新样态

□本报记者 张纯纯

11月2日上午10:00,一声发令枪响,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第二初级中学(应麟书院)的校园迷你马拉松正式开赛。近250名学生、教师和家长欢呼着出发,他们的目标是完成5公里的长跑。

这项赛事已连续举办3年,参与人数逐年攀升。“初一时我的体育成绩在全班垫底,连400米都跑不下来,去年我完成了5公里的挑战。”尽管今年因故缺席,但初三学生邬皓宇谈起马拉松仍然激动不已。

用3年时间,让更多学生爱上体育,让更多学生在体育中成就自己,校长黄明敏抱以最大的期待。“初中体育不能只冲着中考的40分去,还是要回归以体育人的本源价值,如此才能真正展现出体育的魅力。”

每天运动2小时,雷打不动

每天一个大课间、一节体育课、一个体育项目、一次夜跑。应麟书院的“四个一”比起许多学校来说,近乎奢侈。

学校创办之初,黄明敏发现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体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心里想的都是中考,就算有时间,也不会安排体育活动”。于是,每天“四个一”任务就此诞生,必须确保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

一开始,有教师和家长觉得校长心血来潮,久而久之发现学校是动真格的。

每天的大课间有“晴天版”和“雨天版”,不论天气如何,40分钟活动时间雷打不动。

在每周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学校继续给体育课做“加法”,新增一节足球课,加上周五的一节课后托管课,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

课后托管时段,足球、篮球、乒乓球、击剑等多类体育课程任学生挑选。经过3年的校园生活,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运动技能。

每天放学前,师生们一齐在操场上尽情夜跑,释放一天的疲惫和压力。

此外,应麟书院每学年还会开展迎新年师生接力赛、三人制篮球赛、花式跳绳大赛、体育嘉年华等大型赛事活动,并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进来。

“只要动起来就行。”在黄明敏看来,运动竞技与展示并非特长生的专利。今年的体育嘉年华就特地增加了“毛毛虫”“同心鼓”等对身体素质要求不高的项目。除特殊情况外,基本实现学生100%参与。同时,在一些男女搭配项目中,还多了一条特殊规定:女生可以代替男生参加,反之则不行。体育教研组组长张帆解释,这是因为传统的运动会上,大部分女生会担任宣传、后勤等工作,新规也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女生去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慢慢地,学校的规定变成了学生的自觉。“一开始确实是因为学校要求,不过后来我们都慢慢适应了。每天动一动、跑一跑,能帮助我们缓解学习疲劳和压力。”邬皓宇不但自己迷上了运动,还在班级里找“跑步搭子”,空闲的时候就会约着一起跑上几圈。

黄明敏说,“四个一”开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对体育的看法。原来有家委会成员反映,担心体育时间多了会影响学习。现在每年举办校园迷你马拉松大赛,家长名额都要“秒抢”,今年更创下了参赛人数的历史新高。

“如果难过的话就去跑步”

在应麟书院的操场旁,有一幢名为“运动与健康中心”的大楼。楼内除了篮球馆、乒乓球馆等,还有一个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了个案辅导室、音乐放松室、小团辅导室等多个功能室。

将体育馆与心理健康中心相结合,展现的是应麟书院秉持的“大健康”育人理念。

有学生曾出现焦虑、厌学等情绪。正好学校刚成立了教师跑步团。“如果难过的话就去跑步”,一句不经意的邀请让这名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写给跑步团教师的感谢信里,该名学生说:“以前的我总是唯唯诺诺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运动后我开始慢慢变得自信,现在的我越来越渴望去做未曾做过的事情。”

学生崔锦澄从幼儿园就开始练习乒乓球,曾获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乙组男单冠军。在他的生活中,乒乓球一直是绝对的重心。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进入应麟书院后,多元的体育项目也让他有了更多接触其他运动的机会。“以前我对足球并不感兴趣,但班级里有很多同学喜欢,还经常热情地邀请我一起踢球。”现在崔锦澄不仅爱上了足球,还多了一群球友。

与此同时,体育特长生的成长路径也是应麟书院关注的重点。学校配备了乒乓球、篮球等专业教练,打通了“小—初—高”升学衔接,形成体育拔尖创新人才孵育生态圈。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也因此不断提升。去年刚组建的篮球队,在今年获得区中小学生篮球联赛一等奖。第22届“双鱼杯”全国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乒乓球队荣获团体亚军。学生黄铄涵还在省运会上拿到花样滑冰项目的银牌,这是宁波在省运会上该项目获得的首枚奖牌。

体育给教育做加法

上好一节初中体育课,难吗?

对于入职才一年多的体育教师奚均博而言,一开始挺难的。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技能的重复训练,喜欢更有趣味、更具对抗性的一些项目。一旦学生认为某个项目枯燥,就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奚均博说,因此,要想方设法地让每节体育课变得“有意思”,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当每周有12~15节这样高要求的体育课时,难度自然加倍了。

好在奚均博的背后,还有一个抱团成长的教研组。目前,应麟书院共有7名体育教师,年龄最大的教师也不过35岁,大部分教师为95后、00后。能创新、有活力,成了团队最大的优势。

每周,他们都会聚在一起“头脑风暴”,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和体育游戏;他们也常常“自娱自乐”,组织各种项目的小型赛事,通过实战探讨一些技能动作的教学难点;运动解剖学、运动伤害防护、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都成了他们的案头书,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他们希望自己足够专业……在保证体育课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高质量,这是应麟书院每一位体育教师始终坚持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应麟书院有了探究“体育+”育人实践的底气。黄明敏说,“体育+”不是让体育去服务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是相互渗透融合,构建起真正平等互利的“五育”关系。

于是,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分析体育运动数据,掌握更有效的休息方法;在户外定向活动中,顺便学习地理知识;在社会学科月,学生以“体育项目”为主题,讲述历史故事,撰写历史小论文;班级里开展体育“帮扶”行动,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老师、裁判员,帮助同学提高运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体育+课程”“体育+生活”“体育+创造”等一个个实践项目正在成为应麟书院“五育”融合的新风景。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