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3日 星期

“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破解研学旅行“两张皮”的绍兴模式

□本报记者 舒玲玲

每到节假日或课后服务时段,在绍兴各人文旅游景点,总能看到成群结队正在研学的学生。翻看绍兴文理学院师生编著的《从鲁迅作品到绍兴研学旅行》,23个人文景点、19篇研学文章,能组合出的研学路线数不胜数。

有浩瀚的越文化作支撑,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研学成为绍兴一道独特的风景。围绕研学展开各类研究与探索也成为绍兴文理学院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由该校曹禧修、寿永明等教授完成的“中学生研学旅行‘绍兴模式’37年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破“游而不学”难——

把书本知识体验还给学生

说到绍兴,鲁迅是绕不开的文化符号。早在1985年,当地中小学校就推出“跟着鲁迅游绍兴”综合实践活动,那是研学旅行在绍兴的肇始与雏形。绍兴文理学院的教授们作为顾问参与其中。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起到什么作用?高校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在当时都是未解的新课题。鲁迅关于“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的论断,让项目组找到了方向,也找准了定位。

彼时,学生学习大多停留在对课本所学知识的死记硬背上,缺乏切实有感的体悟。“要在传统知识课堂之外重新植入体验模块,把二维的课本变成多维的真实情境。”在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执行院长曹禧修看来,研学旅行的首要意义就是帮学生激活书本知识。

但“走出去”容易“学回来”难。为避免研学旅行流于“走马观花、游而不学”的形式,绍兴文理学院的教授们“破”“立”并举,构建起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原则标准与顶层设计。“破”是破除知识学习的固有模式,打破僵化地教与程式化地学;“立”是制定一套既有绍兴地域特色又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研学旅行绍兴模式。其中,打造驱动、阅读、体验、展示、评价“五位一体”的活动程序,成为高质量推进“学中行”“行中学”的重要保障。

以“跟着鲁迅游绍兴”为起点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再结合问题边游历边思考,返校后再反思、再阅读、再评价。绍兴模式就像一粒奇异的种子,撒向不同中小学校的土壤,会开出截然不同的花。但其背后的逻辑线是一致的,那就是从本乡本土出发,实现书本知识与真实社会的有效衔接,在真实体验中把书读“厚”、把书读“活”。

破“学而不研”难——

拓展学生认知深度与广度

从“跟着鲁迅游绍兴”发展到“跟着课本游绍兴”,绍兴人文旅游资源大量转化为教育资源,研学旅行的质量不断走高。这除了归功于绍兴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更与绍兴研学自一开始就依托高校力量、自带研究属性密不可分。“高校及其学术研究机构持续不断地为研学旅行活动输送着新鲜血液。”绍兴文旅集团(绍兴鲁迅纪念馆)相关负责人感叹,“学”在前,“行”才能随之跟进。

再现课文中的场景是学,穿越时空与鲁迅对话是学,以今天的眼光理解传承越文化是学,援引越文化办好今时今事也是学……不同的“学”会开出不同的“花”。具体学什么、怎么学可以因人因校而异,绍兴模式要解决的是研究的方向、方法和价值取向等“道”的问题。绍兴文理学院原副院长寿永明希望,依托研学旅行带领广大中小学生研究鲁迅作品及越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如何理解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守仁格竹’对阳明心学有什么重要的节点意义?”“选择沈园一景,描绘你心中‘沈园的前世今生’。”……《从鲁迅作品到绍兴研学旅行》一书中还设置了许多鲜活新颖的开放式问题,这是绍兴文理学院学生的集体智慧。“其中就有很多师范生提的问题,他们将来不只会走上讲台讲授课文,还有很大的可能性带队实施研学。”寿永明相信,大学生更懂中小学生,要想通过研学旅行拓展学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能否根据研学主题确定合适的驱动问题,才是能否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关键所在。

由此,研学主题强调多学科融合、内容强调开放新颖、过程注重合作探究,绍兴模式把研学当作项目式学习任务来完成,学生在研学旅行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各种未知情况的探索中,以驱动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此外,绍兴模式还特别强调成果展示与多元评价。论文、小说、剧本、歌舞、微电影、调查报告等展示成果不一而足,多元评价的结果则会被计入学生的考评成绩。

破“研而不深”难——

持续提升研学旅行的活力

当其他学校还在为研学时间犯难时,绍兴鲁迅中学通过“每节课节省5分钟”,为研学旅行腾出了充足的时间。作为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学校,鲁迅中学把传承鲁迅“立人”思想放在重中之重,还把“百草园”“社戏”“三味书屋”等景观“搬”进校园,研学旅行的绍兴模式与之天然契合。

在绍兴,这样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学生从小参加“鲁迅游”“课本游”,可谓沿着鲁迅的足迹长大。鲁迅中学的难题在于,高中阶段的研学能做出什么新意,达到何种深度?作为项目组成员之一,鲁迅中学原校长许吉安与绍兴文理学院的教授们探讨,决定构建一套完整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在恪守“体验”原则的基础上,鲁迅中学组织教师陆续开发出“跟着鲁迅学作文”“鲁迅作品选读”等20余门鲁迅文化特色拓展课程。作为配套,紧扣学校“立人”特色的课程设置、教改实施、德育创新等一系列文件与方案也应运而生。

在学段上注重前后衔接,在课程上整合多学科资源,在活动中强调“三个课堂”联动,在形式上拓展出更多可能……多年来,绍兴文理学院始终坚持以更深彻的学术研究来引领更深入的学生研学。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项目组开始意识到:越文化只是鲁迅世界的坐标原点,循着鲁迅的思想轨迹,沿着横坐标可以进入西方文化的深水区,沿着纵坐标可以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水区。

于是,2014年全新策划“大师对话”的研学形式,2015年创新推出“华夏人文行”研学路线,绍兴模式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如今,每当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推出“鲁迅与托尔斯泰”“鲁迅与泰戈尔”“鲁迅与但丁”等“大师对话”活动预告,都会在校园掀起热潮;“中原行”“秦晋行”“丝路行”“塞上行”等暑期历史文化考察,学生报名也相当踊跃。

从活动面上看,新型研学还停留在大学校园,但相关研学的成果已经辐射到不少中小学校,绍兴文理学院也希望能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中小学生走近“大师对话”,有机会参与“华夏人文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