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

雪域高原上的“攀登者”
——记浙江第十批援藏干部教师
国庆期间,浙江援藏教师戴海萍来到拉那一高,看望今年从嘉黎县中学来这里就读的学生。(学校供图)
浙江援藏教师朱继美在给拉那一高学生辅导功课。(学校供图)
比如一中援藏教师沈耀根在给学生上课。(学校供图)
那曲市色尼区杭嘉中学藏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
(本报记者 邵焕荣 摄)

□本报记者 李 平 舒玲玲

编者按:浙那一家亲,汉藏心连心。在即将迎来浙江对口援藏3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拉萨市和那曲市,采访浙江援藏干部教师,深入了解他们在推动雪域高原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展现的浙江担当和力量——

进入10月,眼看为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接近尾声,来自绍兴的浙江援藏教师沈耀根决定向上级提出申请:再留藏一年半。在比如县第一初级中学,经历了生理、身体、工作“三关”的洗礼,沈耀根的心已经和这里的师生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光阴似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其实,这样的紧迫感,每一位援藏教师都有。2022年7月,浙江第十批援藏干部教师奔赴浙江对口支援的那曲及其下辖的色尼区、比如县、嘉黎县,奋力谱写援藏新篇章,在格桑花盛开的地方全力逐梦。

抢时间,工作“迭代升级”

浙江省教育厅援藏干部、那曲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委兴有一只灰色的双肩包,包底蹭着薄薄一层灰,大多数时候,它不是在汽车后备厢,就是在前座的角落里。

对那曲教育的了解,王委兴是从车轮上开始的。在那曲,实地调研非常辛苦。这里被称为“离天最近的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是“全国唯一没有树木的城市”。那曲地域辽阔,相当于4个浙江省的面积,县与县之间相隔甚远,四五个小时车程是常有的事。很多时候在路上,背包一打开,王委兴就进入了办公模式。

王委兴说,此前,前后9批浙江援藏干部教师在那曲做了大量的实事、暖心事,一桩桩一件件,从各个维度把那曲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要把大家的力量聚合起来,连珠成串,推进教育援藏工作迭代升级。”

自2016年起,浙江省接续选派“组团式”援藏教师对口支援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帮助学校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已成为援藏工作的“金名片”,树立了西藏自治区内“异地办学”的典范。如今,学校作为西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凭借优质的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吸引藏北牧区学生来拉萨就读。拉那一高挂职校长潘志君直言,“作为第三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接过第一、二批前任工作的接力棒,压力与挑战并存”。

一年多来,聚焦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提升两大重点,20名援藏教师忘我投入工作,通过创新“云教研”“一课双师”,积极开展“师带徒,传帮带”工作,为拉那一高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锦上添花。今年,拉那一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在西藏自治区的高中里名列前茅。

去年7月,来自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上虞初级中学的援藏教师樊辉挂职比如一中副校长。刚刚走马上任,他就和新教师刘冰结成了师徒。在樊辉手把手的指导下,刘冰度过了新手期和迷茫期,逐渐站稳讲台。

比如全县共8.7万人口,其中从幼儿园到初中的本地受教育人口就超过2.2万。在比如一中,全校有3000余名学生,教师却仅有204名,其中三分之一还是从教不到3年的新教师。

“要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提高教科研能力,这件事不能再拖了。”樊辉从构建新的校本教研体系入手,在比如一中搭建起“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教师成长共同体结构。他还牵头建设比如县青年教师成长培训基地,并积极推动上虞、比如两地学校结对,在同步课堂、同步教研、线上名师工作室等多个维度展开合作,致力于整体提升全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事实上,为加快培养当地师资力度,第十批援藏教师每人都要结对帮扶1~2位当地教师,建立青年教师“一人一档”成长袋、3年成长帮扶计划书等,细化教科研传帮带工作,组织开展“一课双师”系列教研活动等。目前,当地教师已听取结对教师的课堂教学386节次;援藏教师已开展教研交流650余次,开设示范课240余节次。

在采访中,王委兴说得最多的,是“突破”二字。“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曲的干部群众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从紧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转而开始更多地关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了解到当地的这一迫切需求,王委兴积极与浙江大后方联系,对接筹建浙那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发展联盟,通过构建省市级层面统筹机制,协同推进职教、特教援藏工作。

因为有曾经在职业学校工作的经历,挂职比如县教育局副局长的援藏干部茹益龙格外关注比如县的职业教育发展,第一时间就前往县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调研。最近,他频频对接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绍兴技师学院和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从输出管理经验、专业人才培养、资金设备支持等维度,与比如县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开展结对帮扶。

强使命,“浙江力量”有韧性

水土不服,是每位援藏干部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西藏的冬天特别漫长,从10月开始,一直持续至第二年的4月,气候严寒、干燥,含氧量极低。早上流鼻血、嘴唇开裂,晚上睡不着等情形,基本上每位援藏干部教师都会经历。

“‘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援藏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王委兴说,这3年里,做得怎么样,会出什么效果,那曲的百姓是有期待的。

那曲的中小学,数学学科普遍比较薄弱。数学教师沈耀根自从来了比如,就一直坚守在校园,尽管“要多去拉萨休整”的念头总在脑海里盘旋,但就是舍不得离开校园,为的是“能及时为前来求教的师生答疑释惑”。

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嘉黎县,戴海萍作为这一批援藏干部教师中唯一前往那曲的女教师,看起来最为柔弱,但却极其坚韧。她会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毅然留守嘉黎县中学,每天认真地听当地教师上网课,并建立微信群深入探讨、传授经验,确保网课真正取得成效。她还促成台州、嘉黎两地教师“云端牵手”,为学校全体教师带去了10余次“云教研”,让当地教师更加熟练地开展教育教研活动。

潘志君常常强调,全体援藏教师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推动拉那一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贡献浙江智慧和力量。“他们是一群有情怀的人,他们的那种奉献精神及韧性,一直在激励着我们前行。”拉那一高教师郝少奇感慨地说。

来自湖州的慎笑忠笑称自己是二次援藏的“老革命”。2019年12月结束援藏任务至今,他陆续收到学生们的大学录取消息,其中不少人就读师范专业,立志投身国家教育事业。去年,慎笑忠再次踏上雪域高原,“去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梦想”。

作为分管教学的挂职副校长,慎笑忠会深入各个班级推门听课,一周8~10节。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他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高考热点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领悟再到位些,课前准备再充分些,要能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而像慎笑忠这样的“老革命”,在拉那一高,共有5人。向守国也是5人中的一员,“援藏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不能照搬之前的教学经验,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尽快融入”。2020年秋季学期,西藏高中起始年级统一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思想政治、历史3科教材,这对3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学期,向守国任教高一的历史课,继续引领当地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把历史课上出彩。

高二学生尼玛加才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浙江老师的课”,因为老师上课深入浅出,让他对学科有了更加多元、全面的认识。在援藏教师的影响下,他早早锚定了目标——考上中国传媒大学,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续情谊,茶与盐巴紧紧依

“藏族有句谚语: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汉藏团结,犹如茶与盐巴。学校的氛围非常好,各民族师生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尼玛加才说。

尼玛加才的家在那曲牧区,距离拉萨600多公里,每次来上学,车子要在广袤的高原开上两天一夜。拉那一高目前有2273名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来自那曲农牧民家庭。这群十五六岁的学生远离家乡来到拉萨,因为路途遥远,往往一学期才能回家一次。

“从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到海拔3650米的拉萨上学,孩子们都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援藏教师、拉那一高德育处督导王冰说,学校秉承“阳光文化”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自觉、自信、自主、自强发展。

在朝夕相处中,援藏教师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平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帮忙拿课本、水杯去教室;看到有哪位教师爬楼梯呼吸困难了,学生们会自发施以援手。

最让慎笑忠感动的是,因为持续发热,生日那天不得已去医院输液,“没敢告诉家里,晚上买了个面包,就当是给自己过生日了”。没想到第二天去班里上课,学生们一个个献上了哈达和生日祝福,还表演了自己准备的节目,惊喜之余,他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每逢学生过集体生日,援藏教师都会被邀请出席,师生一起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笑语盈盈、其乐融融。在“过林卡”、包饺子等活动中,各民族师生一起聊家常、谈心事,共叙民族团结情谊。

一年多来,浙江第十批援藏干部教师始终坚持把浙藏各民族“三交”工作作为重头戏,架起两地“连心桥”,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据统计,2023年,教育领域安排“三交”项目数6个、资金324万余元,分别是上年的2倍和2.86倍。

台州援藏工作组创新工作方式,安排专项资金、专人负责、跟踪服务,成功帮助16名那曲嘉黎籍毕业生到台州就业。嘉黎县委书记何林说:“浙江对口支援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缔结了深厚的‘山海情谊’,嘉黎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在绍兴援藏工作组的努力下,柯桥区与比如县夏曲镇小学开展教育帮扶志愿活动;越城区开展“微心愿”活动,捐赠价值15万余元的生活学习用品;绍兴市红十字会向比如教育系统捐赠价值86万元的童装;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向茶曲乡小学捐款30万元,用于解决“喝水难”问题。

9月19日,在援藏教师徐杰的积极对接协调下,由16名义乌市爱心公社公益协会成员组成的爱心团队不远万里来到拉萨,为拉那一高学生捐赠爱心书包等物资,捐赠金额达55万元。

在那曲色尼区,在比如、嘉黎县,各校建起了民族团结主题文化长廊,生动的画面、动人的事迹,展示了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方针政策。

从东海之滨到羌塘草原,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盛开。浙那一家亲的故事,仍在持续上演。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