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9月15日 星期

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研究


●数字文旅人才培养要顺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浙江树人学院 潘雅芳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从多个角度提出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文旅人才是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对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文旅产业发展现实,当下社会对数字文旅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有着巨大缺口。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应提质升格,主动聚焦文旅产业转型呈现的新场景,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锐意创新。推动文旅产业持续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数字文旅人才的首要任务。

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强化数字化专业素养

面向文旅产业发展实际,未来数字文旅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数字化发展思维和数字化管理理念,更要具备数字化分析素养和数字化创新能力。作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数字文旅人才培养定位上,应重点培养适应数字文旅产业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发展,并具备场景迁移、数字媒体传播和数字营销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提高学生跨学科认知和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数字化专业素养。一是在知识体系方面,应与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人工智能、传播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实现知识结构由单一向复合转型。二是在能力构建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场景迁移、数字营销和传播等方面的统筹能力,实现从传统技能向数字化应用能力转型。三是在人文素养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历史、艺术美学、职业理念、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素养,实现由学科素养向综合素养转型。

二、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政府机构以及新业态、新技术头部数字文旅企业的紧密合作,探索成立数字文旅产业学院,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治理机构、课程建设、师资团队、实践平台、思政育人等核心要素有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方向定制化、培养方式多元化、培养机制社会化,建立起紧密型的数字文旅人才孵化基地。一是联动校内外教学资源,建立数字文旅协同创新中心、数字文旅创新实践基地、数字文旅实训平台。二是打造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和行业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提升数字化教学水平。三是开展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新形态教材研发,保障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四是确立以应用成果为导向的新型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以行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等。政校企要协同育人,共谋发展,合作共赢。

三、完善实践知识体系,提升数字应用能力

文旅产品数字化、数字技术场景化……文旅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对数字文旅人才应用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数字文旅人才培养要强化学生在文化创意策划、信息传播、大数据分析和数字营销方面的应用能力。一是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文旅加策划、文旅加传播和文旅加营销等核心能力课程群。二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多渠道、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以课程实践、企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形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虚拟仿真实验等信息技术将理论融入企业应用场景,让课程内容对接行业最新标准,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三是倡导交互性、探索性、实践性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强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场域和实践场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字化能力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数字文旅人才培养质量。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