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红
“又要开学了,你家孩子班里买开学礼物了吗?要准备气球、彩带、蝴蝶结吗?不知情的还以为孩子要去参加聚会呢!”近日,一个妈妈在社交平台发帖呼吁整治开学仪式感乱象,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仪式感徒增家长和教师的负担。
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呈现。欢迎学生返校当然要借助一定的仪式,尤其是对初次踏入校园的新生来说,其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在古代,儿童入书塾接受启蒙教育之时,就非常注重“开蒙礼”:开笔描红、朱砂启智、击鼓明志……一套仪式下来,确实让懵懂的孩子感受到不一样的味道,勉励其开启全新的学习历程。
但凡事过犹不及。华丽得像聚会现场的教室布置,还有表示“心想事成”的橙子、“平平安安”的苹果、“聪明伶俐”的大葱、“越来越棒”的棒棒糖……开学第一天置身于这样热热闹闹的环境中,学生一定是开心的,可家长开始担心了——孩子会因此而分心,甚至完全听不进课堂上讲了什么。
开学工作千头万绪,收心是第一要务。仪式旨在调动氛围,帮助学生缓解开学的焦虑情绪,激励其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新学期。倘若收心变成了“闹心”,岂不背离了初衷?而且,不分年段大张旗鼓地搞仪式,这种为了仪式而仪式的刻意行径,就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很容易造成攀比、浪费。
想要不被开学“仪式感”裹挟,不能只让家长大声疾呼,学校也应该积极作为。比如,学校可以确定基本的原则,要求围绕新学期新目标设计一些简短朴实有意义的活动,不搞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在很多过来人的印象中,打扫教室、搬新书、开班会等简简单单的活动,没花一分钱,同样挺开心的。世易时移,表达的形式和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但基本的精神和原则应该一脉相承。
一言以蔽之,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开启新学期,让孩子开心收心,才是开学仪式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