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纯纯 实习记者 邓昊冉
沿着温岭市石桥头镇中心小学的外围走上一圈,会依次经过种满鲜花的花满蹊、等待粮食和蔬菜丰收的丰登廊及充满科技感的智能大棚。这里正是该校的校外劳动基地——悠然园,园内被划分为若干块责任田,由各个班级负责平时的养护。虽然正值暑期,学生们无法时时照看,但是花满蹊里的五色梅依旧开得旺盛。
校长范卡介绍,这是因为学生们有自己设计的秘密武器——智能浇水器,利用人工智能编程监测土壤湿度值和植株所需湿度值,从而控制水泵的开与关,实现精准浇水。
从问题驱动、方案构思到探究实践、评估迭代,在范卡看来,智能浇水器这个项目化学习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背后也有着秘密武器,那便是校园里的综合实践基地——未来小镇。
为学生素养“补缺”
走进未来小镇,最先映入眼帘的却是非遗元素——从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滚八蛮”到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米塑”再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非遗馆内随处可见学生们的课程作品。
细看这些作品,又能发现无处不在的现代科技元素。传统的石桥花灯是用蜡烛照明的,那么符合当下环保理念的花灯应该是什么模样的?石桥头小学学生的答案是:利用编程和超声波感应器,当人走到花灯前,花灯内的灯带会亮起,人离开后灯带自动关闭,灯带的亮度和色彩还都可控。
“从传统文化到未来科技,从书本知识到生活实践,学生们缺什么,我们就打造什么。”范卡告诉记者,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的分离、综合性学习的弱化、向往现代科技但没有机会接触,这些都曾是这所乡村学校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校内小镇诞生的契机。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2014年石桥头小学搬迁到新校区后,利用两幢教学楼之间的夹空层打造了大型学习场域——石桥小镇,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如今石桥小镇迎来了它的2.0版本——未来小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将更加聚焦于‘未来’,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素养、责任担当、科学素养和创新特质的现代公民。”范卡说。
目前,未来小镇拥有“一坊二馆三中心”六大场馆,分别为花田工坊、科学馆、非遗馆、创客中心、模型中心和健康中心,石桥头小学也因此成为浙江省首批STEAM教育和项目化学习基地学校。
“用足用好小镇,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学校教科处副主任项鑫鋆介绍,目前该校已经开发了60多门小镇课程,秉持全员参与的原则,采用“A+B”小班化课程实践模式,每周3个下午开放小镇,并同时开放20个项目,最大程度地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学习场地、学具用品和展示机会。
为心理健康护航
在未来小镇的中央,还有一个独立的建筑——实巧中心,名字取自校训“实为人,巧为心”,它所弥补的是乡村学生的另一所缺:心理健康教育。范卡坦言,因石桥头镇经济水平所限,大部分学生家长在外务工,没办法经常陪伴孩子,家庭教育往往欠缺,“有些学生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在寻求关注,想要父母更多的关爱”。
“学校把实巧中心建在中心位置,可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教师黄敏丽已在石桥头小学任教18年,谈起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她颇为感慨,“在小镇打造之前,因场地的限制,学校里没有独立的心理活动室,心理活动一般只能在教室里开展,一些单独谈话得利用办公室没人的间隙进行”。
而现在,实巧中心的感统训练室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释放压力;沙盘室里,心理教师每周定期找学生进行沙盘推演,倾听他们的心声;最多的时候学校有10多名特殊学生随班就读,舒适的咨询室给了他们如家一般的归属感……“当我们可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那么学生会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找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从而产生幸福感。”黄敏丽说。
除此之外,实巧中心还专门为温岭市启智学校的学生留了一间布置舒适的房间。作为省卫星班试点学校,每周有3天启智学校的教师会带领3~4名学生进入石桥头小学随班上课。“我们会挑选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授课,也会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帮助他们。”范卡认为,与特殊学生的日常相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悦纳他人,而这也是未来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
为师生成长加码
在深度参与小镇课程之后,项鑫鋆发现自己也发生了改变。
从花满蹊里收获鲜花,将其制作成香薰纯露、树脂干花等,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花田工坊课程的负责教师,项鑫鋆与学生共同学习了一些科学知识,比如不同压强下液体的凝固度不同等。“我是数学教师,为了上好这门课需要补充一些科学知识。跨越学科的探索帮助我逐渐打开视野。在之后的数学课中,我也开始用跨学科、项目化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项鑫鋆认为,作为接受传统教学方式成长起来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教师创新了,学生才能创新”。
美术教师黄未雪也意识到,当花灯已经从传统走向智能时,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必须随之更新。“以前做好一盏传统花灯可能只涉及美术学科,只需要对造型设计、灯面绘制等方面作出评价;而现在做好一盏花灯涉及美术、科学、数学、工程学、信息技术、语文等多门学科,自然要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成果展示过程等多个维度以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能力、编程能力、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作出评价。”
这样的评价体系,让更多的学生被看见。范卡说,每次参与小镇课程后,学生都会得到一个二维码,通过小镇里的一体机和班级门口的电子班牌扫一扫,就可以获得课堂的星级评价,并且同步录入学校的评价系统,系统会在期末自动生成数据,为学校的“实践达人”评选提供依据。
学生陈钇汝在教师眼中一直是一个不太自信的学生,但小镇课程让她的“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动手操作能力强”“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等优点被看见。她说:“我以前从来没有得过奖,现在我终于感受到获得肯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