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二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将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纳入“八八战略”,作出了一系列引领性、前瞻性的决策部署。
二十年后的今天,浙江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直面主攻方向,锚定建设目标,构建发展体系。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意志,以“超常之为”的改革气魄,吹响了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集结号。
“超常之为”,何以谓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集聚着最前沿的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又聚合出不竭的创新之力。因此,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强支撑,是牵引地方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人民群众关切的大民生。无数事实与数据证明,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正相关关系,“高教赛道”已成为多数省份和城市的共识,优秀选手们个个装备精良、不甘落后。
我省自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实施高教强省战略以来,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是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省区之一。然而,短板和成绩同样明显,“高等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困局未破,缺大师、缺大平台、缺大成果的“三缺”现象尚存。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下,在“高教赛道”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现实处境中,全面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然是场输不得也输不起的战役,“超常之为”时不我待。
“超常之为”,何以为之?
一在方向。一所高校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超常之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点要毫不动摇。
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要做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把高校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扎实推进高校党建与教育事业融合、与师生需求融合、与属地党建融合、与内部党建工作体系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决策力和领导力,全校上下凝聚“超常之为”的共识与合力,确保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
二在路径。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是重中之重。
高水平大学要拿下“双一流”的大考。我省已实施“双一流196工程”。一流大学建设在不同赛道分头发力,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推动更多省属高校跻身国内一流、世界一流。一流学科培育从现有基础来看,必须超前布局、超常布局。除了深耕传统优势学科领域,还要以“专精特新”的思维在基础学科、战略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上出奇兵,力争异军突起拔得头筹。
高水平大学要完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答辩。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三驾马车”,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内在一致性、相互支撑性。高校要发挥人才荟萃、学科齐全、基础雄厚的优势,打通人才平台成果的全链条,打造创新人才蓄水池、科技攻关新高地和成果转化集聚区,在实现自身蝶变的同时为浙江的“两个先行”提供强劲动力。
三在机制。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不只是一道教育命题,更是一道时代命题、社会命题。教育部门单打独斗势必独木难支,必须建构起全社会联建联创、共治共享的发展生态。
此次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立省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的工作机制。健全高水平大学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把关问效,层层传导压力和责任。高校扛起主体责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每项重点任务有人盯、有人管、有人落实。
在机制上拧紧发条的同时,政策工具箱也得进一步打开。财政的投入力度要不断加大,投入结构要继续优化,精准管理经费的落实、使用以及后续的考核评估。高校内部完善治理结构,维护好资金的运转环境,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政策的环境要更为宽松,避免出现行政化倾向,落实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突破重难点问题上可采取“一校一策”“一事一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超常之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这是浙江人的一次自我突围与孤勇挑战。我们坚信,在全省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之下,之江大地必将迎来高等教育的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