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展台
本版新闻列表
 
2023年6月27日 星期

以学术研究推动高质量育人
——解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科研落地模式

□俞寅琳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各校守正创新,用心用情教学,潜心潜力科研,为学校高位发展、内涵发展、品质发展、卓越发展而努力,从而实现教育科研的终极价值——促进人的成长,真正达到顾明远先生给集团题词所说的目标:“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10多年前,杭州市九堡镇(现为九堡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多,基础教育薄弱,家长不满意,学生流失严重,是原江干区域内有名的教育洼地。同时,九堡又是原江干区科技园区,企业发展需要引进大批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外来人才期待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渴望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杭州师范大学和原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签署框架协议,2009年5月,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成立。按照《东城教育集团理事会章程》,集团理事会主要在把握方向、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营造环境方面发挥作用。大学、政府、社区、学校四方联动,协同发展,这种模式简称为UGCS东城模式。其关键是学术引领,使学校整体提升,师生充满活力。集团每年举办“三节一校一营”,即学术节、课堂节、社团节,教师发展学校,暑期夏令营。通过项目引领,各方深度介入,师生全员参与,合作共赢。目前,东城教育品牌成效和社会辐射力逐渐显现,九堡实现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已经成为九堡的“文化地标”。

目前,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有5个办学主体、7个独立法人单位、10个校区、1.5万名学生、1500多名教师。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杭州师范大学东城第二小学、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都是区教学质量一类学校、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东城实验学校、东城中学中考升学率位居区同类学校前列。

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各校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华丽转身:教学质量从“倒数前列”到“正数前列”;体艺成绩从“无奖牌”到“数金牌”;教育科研从“花几朵”到“春满园”。这一系列的变化缘于教师学术力的提升,是教育科研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办学高质量育人。

课题引领,让学校焕发生命力

“第一阵风对新学校的走向最重要!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成立后刮的第一阵风就是科研之风,依托杭师大的学术力量推进学校科研立校。”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杭师大原校长林正范说。为此,集团要求每所成员校有集团内重大项目。当时,每所成员校都配备了杭师大顶尖学者、教授为学校科研副校长(现改为项目首席导师)。目前,5所学校的首席导师为杭师大原校长林正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洪波,经亨颐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严从根、副院长蒋永贵,原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项红专。在集团的倡导和推动下,各校依托科研形成学校特色,以此打造学校金名片,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科研项目,要尽力展示每一位教师的学术魅力。”东城实验学校原校长张立栋认为。《九年一贯制思维课堂阶梯式发展的实践研究》是学校10年来研究时间最长、涉及人员最广的一个项目,获浙江省2022年规划课题成果一等奖。此项目从最初的“四会三学五环”课堂模式研究,到聚焦“思维课堂”研究,让每一个东实人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

东城中学积极建设“弘毅课程”,深入探索“思维课堂”,大力开发“教育自觉者”教师发展课程,创造性实施“先听后上”“四备三思”校本教研机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课改成果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丁兰实验学校把科研作为内涵发展的关键,大力倡导教师的研究先行,以学科融合赋能,助力学生成长。学校构建了省、市、区、校四级课题网络,以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拼搭·渗透·蜕变:小学多学科课程融合的递进设计和实践研究》和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课题《三维·五力:提升教师高阶幸福能力的设计与实践》等为龙头课题引领学校整体发展,以教师小课题引领教师个性化发展,聚焦指向全面育人的学科融合开展校本探索与实践,在链接真实情境的新型学习空间中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力,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东城小学秉承“给每个孩子最坚实的人生起步”的办学理念,培养善良、健康、聪慧、坚毅的“四美少年”。“在UGCS东城模式的助力下,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高质量发展,德育工作更是成为金名片。”校长王红霞说。学校以“培根铸魂,启步润心”为目标,构建了“458”德育工作体系——“四美五育”引领下的德育高品质发展八大路径,即两大课程,“走读东城”和“恋上最美东城”核心价值观课程;两大工程,“大思政”和少先队育人工程;两大机制,“大健康”和“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机制;两支队伍,班主任和学科育人队伍。近年来,以培养家国情怀为宗旨的“走读东城”的学校“大思政”教育成为浙江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研学实践校本课程。“思政金课”有趣、有情、有实、有魂,已成为学校铸魂育人特色品牌。

东城第二小学努力做到科研强校,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以杭州市重大课题《学习驿站:基于空间变革的小学生新学习样态研究》和省规划课题《成长驿站:小学实践育人的路径设计与实施》为引领,以科研促实践,以实践助科研。学校打造了注重真研究的成长驿站,让实践育人落地。成长驿站以实践育人为宗旨,打造“班级制与项目制相结合、弹性化与差异性相兼顾、具身实践与积极体验相关联”3种学习形态,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人才多样化培养提供可能。学校从生活、学习、精神3个层面架构指向实践育人的成长驿站,并以“三亲三创三爱”为意义指引,分别设计生活驿馆、学科驿馆、精神驿馆,每一个驿馆再下设3个小站点,形成“3+9”站点空间布局,勾勒实践育人图景。近6年,校长郑君辉一直致力于实践育人、项目式学习、学科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的课题荣获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学校连续5年荣获杭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连续6年被评为原江干区教育科研优秀学校。

内生成长,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学术活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所学校的学术氛围亦是如此。尤其是面对相对年轻的教师群体,需要学校领导者用科学的方式积累教师培养课程资源和经验,设计分层研修路径,构建梯队培养体系,建立机制“主动破题,有效解题”。

林莹,7年前大学毕业后来到东城中学担任英语教师,通过新教师沙龙,向专家、优秀教师请教,撰写案例和心得等方式,入职不久,她便斩获集团课堂节赛课第一名,并参与录制杭州市名师公开课,仅3年时间就获得了杭州市英语学科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现在,她已是区英语特聘教研员、杭州市英语教研大组成员。“像这样的教师,我校有很多。这是学校面对挑战,通过建好一个平台——弘毅发展学院,完善一个体系——弘毅之师梯队培养,创新一个评价——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促进教师成为主动研究者,从而培养具有弘毅特质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的结果。”校长宋莉说。

东城中学创办于1970年,与2018年9月投入使用的杭州市东城第二实验学校一套领导班子协同办学。随着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数量呈现井喷式局面。2021年,学校专任教师数已超280人,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8.5岁。基于学校“弘毅文化”,对照“弘毅少年”的育人目标,学校将具备学校个性特质的教师取名“弘毅之师”。弘毅之师以“主动研究者”为主要特征和奋斗目标,以梯队培养的形式推进发展。学校成立弘毅发展学院,下设教师发展学院、班主任发展学院、管理干部发展学院等分院。建立弘毅之师四级梯队培养体系,根据教师教龄、职称、荣誉等进行分层,设置相应的发展平台,制定发展规划目标。许许多多的年轻教师在东城中学弘毅之师培养体系下快速成长。学校也因此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是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浙江省示范性教师发展学校、浙江省精准教学实验项目学校、浙江省STEAM种子学校等。

与东城中学相似,东城实验学校年轻教师占比高,5年内教龄的教师占比42%(2022年),急需校本研修的助力,促进教师的有效发展。因此,东城实验学校努力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到学术研究中来,做大参与面、提高参与量,让量变带动质变。学校打造了研修内容模块化、研究方式自主化、研修目标精准化的研修模式。课题《“配方制”校本研修:新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创新实践》,同一年内被省市区立项为规划课题。学校立足课题,让每一位教师实现差异化、结构化、系统化发展,实现从“同步发展”走向“异步发展”,从“自然发展”走向“设计发展”,从“被动发展”走向“自主发展”。学校非常关注校本的学术评比,推动教师人人参与。如在推行的校长统筹奖教科研类的方案里,提出“写就有奖,写好重奖,帮你获奖”的指导思想,其中“写就有奖”让全体教师都有了写的念头,“帮你获奖”让身处学术塔尖的教师有了助力。推行这个方案的第一个学期,学校就收到论文近200篇,教师申报课题50多个。“要寻找每一位教师的学术潜力。”校长童瞻强调。

东城小学在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初识型—成熟型—专家型”的3个对应阶段提出四阶梯(新星教师、新锐教师、精锐教师和品牌教师)来搭建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从不同层面促进每一阶梯教师的专业成长。连续6年以此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成效显著,进阶式课题成果获杭州市一等奖并在省级立项。学校获评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杭州市文明学校,正在成长为更具韵味的高品质现代化小学。

问题导向,落实实践育人

爬山虎是校园常见的植物,在东城第二小学,学生们由好奇爬山虎如何爬上高墙开始,探究植物的秘密,领略“向阳而生”的精神,也让“向阳而生:爬山虎”成为杭州市义务教育精品课程,并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教师的教科研必须能联系课堂、课程,落到育人的实处。”教师施连震说,“爬山虎课程就是一个明证。”

“让好玩的问题伴随孩子美好成长”是学校教师们的共识。科创大走廊里的问题墙罗列了各门学科共84个问题,让学生找到各学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充分动手体验探究,玩中学,玩中思,发散思维。东城第二小学关注数据赋能,积累项目课例。学校各学科开展不同主题的大单元理念下项目化学习课例研究,通过系统规划、设计论证、综合探究、反馈总结4个环节形成项目课例开发新路径,导读课、新授课、活动课、实验课以及展示课等课例逐渐成型。从教师自发的微项目入手,“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和“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两股力量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科项目学习,将课程、教学、学习与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聚焦课程理解、学生理解、整体预设,构建了“微项目、单元项目、主题项目”3种学科项目学习范式。同时,学校以项目为载体设计项目式作业,围绕有趣的驱动性问题,设计有意思的项目,通过问题链支架,设计学习任务群,让问题经历寻疑、释疑、探疑、析疑、留疑五阶段,跨学科、跨年级,自选、必选结合,尊重学生差异,切实提高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东城实验学校聚焦“选评改创:作业设计、研修与管理”,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晒作业、说作业、做作业、写作业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校这样的项目还有许多,每一位教师在这些项目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借力项目,让自己发力,展现魅力。

为推进各梯队教师互学互助,学习前沿理论,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东城中学、东城第二实验学校开发融合课程。以高水平的主题工作坊为抓手进行融合研修,每个学部若干学科吸纳5~10名教师作为学员,进行真研修,实现真成长。如学校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工作坊研修项目,活动期间,60余名学员撰写了超过10万字的学习心得,研制了各学科共11份规范、可操作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步形成了6节体现大单元设计和项目化学习优秀课例。以教研组为单位,设置3个主题项目(新课标研究、新评价研究、新课堂研究)供教研组选择研究,并要求全体教师每月进行无限讲堂、课例研究等活动。学校确定关于课堂、育人、教师3个大类的12项重大项目,定期开展项目内线下研讨会和项目间汇报会,并以项目研究记载册为抓手,推进研修进展。

“丁兰实验学校的学科融合从酝酿、构建到实践,从萌发到探索,从面到点再到面,经历了近7年,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校长谢丽红说。以尊重学生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为目标,在面向未来的课堂变革实践探索中,以素养、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在多元化、多交叉的融合中实现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学校在浙江、江苏、上海、新疆、湖北和广西等地推广学科融合经验,惠及教师超3万人。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杭州市2022年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