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诗琪
“实效”和“多元”,这是长三角四地教育媒体江苏之行,采访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和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数字化建设后,呈现在我脑海中的两个词。
数字化可以体现在校园的方方面面,学生管理、德育评价、后勤配备……这两所学校偏偏选择了钻研数字化最难融入却也最能出成效的教学层面,其融入教学的精准和实效程度也远超想象。
以我在通师一附旁听的一节智能课堂为例:教师只需点击手中的平板电脑,就能轻松查看所有学生绘制的三角形。哪个学生的三角形绘制有差错,教师就会走到他的身边,悄声提醒他修改。这既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还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在观看教学视频时,我留意到身边一个学生的耳机没有插入平板电脑,正想出声提醒,抬头发现教师已阒然出现,并帮助学生调整好设备。
我想,有了数字化的辅助,教师就如同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才能观察到这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细微疏漏。
“多元”是指数字化教学应用的范围之广。在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数字化教学并不局限于数学、科学这类数据多的理科类课程,更能融于思辨性强、以文字表达为主的语文、英语学科,以及聚焦身体变化的体育学科。
数学课上,人工智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出题;英语课上,学生可以跟虚拟主播对话,练习口语;体育课上,智能分析大屏能实时记录学生运动时的数据,还能规划出一个详细的训练计划……这些数字化教学的多元应用让教师从烦琐的记录、表格、题目中解放出来,“一生一档”的学生成长轨迹和大数据统计,也让他们能更聚焦于面向每个学生的精准教学。
“因材施教”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在面对拥有不同个性的子路、冉有,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相比孔子教授几个学生,在当下的课堂,一名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想“因材施教”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联通无阻的网络、轻巧便携的设备,再加上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技术,教师只需点击几个按键,就能将学生的个性、优势、差错汇总,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数字化帮助我们靠近了“因材施教”这一古老而核心的教育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