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专题
本版新闻列表
 
2023年6月2日 星期

身心健康离教师有多远?
——浙江省第七届基层教师论坛漫笔
雅集现场
话坊论剑
曾平飞教授点评
李青(左)与朱伟森(右)
湖畔晨读
江雁发言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身心健康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生命质量和职业幸福,也影响着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群体工作压力较大,有的缺乏健康生活的习惯,有的受心理问题和职业倦怠的困扰。在科技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如何健康生活、快乐育人,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本届论坛,浙江教育报编辑部特别邀请了部分一线教师共同探讨——

□本报记者 池沙洲

浙江省基层教师论坛是“教师话坊”BBS的线下论坛,首届论坛举办于2007年,历届话题有“如何突破教师的职业瓶颈?”“怎样让教师持续感受职业幸福?”“教师如何为自己减负?”等,均为坊友投票选出的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论坛两年举办一届,因疫情影响,距上一届论坛已有5年。今年5月12日,在浦江县前吴乡通济湖畔,雅集重开,坊友聚首,共同探讨一个重要话题——身心健康离教师有多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15个重大行动中,与广大一线教师密切相关的有全民健身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和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过去的3年,因为疫情,广大一线教师每天扫码、测温、消毒、演练……为保障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展现了师者应有的坚守与担当。

在“后疫情时代”,当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革命被大家津津乐道,对未来教育产生各种憧憬或担忧时,“教师话坊”却将目光回溯到教师作为人的个体,以及生命体的本原,让教师用心中的尺子去丈量身心健康与自己的距离。

本届论坛原本邀请了15位嘉宾,至正式赴会前,却有6位取消了行程,原因不外乎学校临时派任务、自己或家人生病。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青年教师工作事务繁忙、生活负累较重,以及普遍不容乐观的身体状况。

参加线下雅集之前,不少嘉宾将论坛主题“身心健康离教师有多远?”与亲友、同事谈论,得到的反馈多数是半开玩笑式的“很远很远”“十万八千里”等,认为本届论坛很有可能开成一场吐槽大会。

跑起来! 运动是疗愈身心的良药

然而,这个世界永远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就像论坛上嘉宾们对发言顺序的考量:有些人喜欢抢着第一个发言,想早点卸下心头的那副重担;有些人则喜欢观察一会儿再说,以寻找合适的间隙,插入自己的“春葩丽藻”。

不管怎样,敢于第一个发言的人,一定拥有强大的自信力。来自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科学教师江雁即是如此,从她插入U盘、打开PPT开始,她阳光自信、神采焕发的气场就折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江雁分享的题目是《钟情于“在路上”》,她说,人的一生“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身体在路上的方式是跑步和旅行,心灵在路上的方式是阅读和学习。

江雁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好方式,也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她认为运动和阳光、空气一样,是“人类最好的医生”。

她介绍了自己保持身体健康的解决方案——跑步,并以三部曲的形式,将自己的“在路上”分为“奔跑在路上、成长在路上、育人在路上”。

江雁所说的“奔跑在路上”不是隐喻,而是真的在马路上飞奔,配速在4.5~6分钟。

迄今为止,她已经跑了9朵西湖玫瑰(24公里)、1个西湖大环线(30公里)、5场越野赛,以及横店、杭州、湘湖、桐庐、梦想小镇等地的半程马拉松比赛,半马完赛时间平均是1小时50分钟,个人最好成绩是1小时40分钟。

马拉松比赛能打败80%以上的男性选手,800米测试(3分11秒)学生撵不上,其他如跳绳、登山等项目的成绩拿到区(全系统)职工运动会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一个人走上“马拉松进阶之路”,免不了会不断地被人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跑步?”

江雁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用语言来回答,“运动带来的变化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肉眼可见的”。自认为去年5月才开始正式成为一名跑者的江雁,带给周围人乐观、热情、元气满满的形象,足以说明一切。

旅行是江雁选择“在路上”的另一种方式。从2009年踏上讲台之初,她就开始了重装徒步之旅,足迹遍及太白山、武功山、黄山、稻城亚丁、黄茅尖、清凉峰等省内外名山,还参加了青海湖、川西环线等地的骑行。

每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都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江雁在前几年接收了号称是“全年级最差”的一个班,但她没有像很多班主任那样吐槽抱怨。

每当班级出了些状况,或者某些学生惹了事,只要回想起旅行途中的那些美好时刻,“在羊卓雍措凝望圣湖,在珠峰大本营等待云雾揭开面纱,露出珠峰女神的真容”,她就会忘记那些不愉快,提醒自己说:“不就是小孩子的这些事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改变心态,理解学生,逐一着手处理问题。

光和热! 感染自己同时照亮他人

“无论一个学生再怎么令人失望,这个世界必须要有人不放弃他。这个人要么是家长,要么就是教师。所以……”江雁感到,“教书要先育人。”

从撰写旅行博客,到叙述教育故事,直到有一次她把旅行和教育结合,写了一篇德育论文,获得了区里的三等奖。她突然觉得:“写论文好像没有那么难嘛。”

她便从这里起步,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参加了杭州市、浙江省、长三角各种论文和课题评比,得了80多个奖,甚至还得了全国一等奖。

双休日,江雁最喜欢做的是联合家长带领学生去户外搞团建:九溪亲子游、半山亲子行、亲子观影、亲子阅读、亲子美食节……无不引发朋友圈的羡慕。

中考前,她会用时空胶囊、蓝丝带、定胜糕、四叶草橡皮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营造仪式感;毕业前,她会给每一个学生写临别寄语、挑选照片,亲手制作班级纪念册。

从初入教坛的无奈、彷徨,到班级被评为杭州市优秀班集体,学生中出现杭州市中考最高分,她自己成为区初中科学带头人,领衔苏(阿克苏)杭两地的名师工作室,副校长董贵虎(现为区教研员)给了江雁如诗的评价:“教育业绩区领先,班级管理排在前,教学德育双头雁。”

江雁在教师中是“领头雁”,而在学生的眼里,则是“魅力无限、活力四射、火力全开的小太阳”,也是“最可爱、最温暖、最幽默、最有活力、最认真的运动达人”。

江雁始终相信,一个人内心的正能量、光和热,不仅能够感染自己,也能够影响身边的人。她与在座同仁共勉:“让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一直在路上。”

听完江雁充满战斗力的演讲,永康市大司巷小学语文教师黄徐君自称:“我曾经是一个低配版的江老师,但为什么最近我不幸福了呢?是因为我生了二孩,还从一所乡下学校来到一所市区学校——进城了。”

“我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人生目标,我的理想是什么?是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能去外面跑1小时的步;是下午5:30托管结束后,我能按时下班,准时回家。我的理想就是在我跟学生相处的时候,能做到像江老师这样把我所有对他们的爱表达出来。”

她不禁感叹:“江雁老师的状态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啊。”

断舍离! 教育如同锻炼要有分寸

“可我这一周每天晚上都是9点以后下班,我到底在忙些什么呢?为了完成上面压下来的创建活动,比如为了组织‘XX月’的某个讲座,邀请专家,做PPT,写主持稿,后续还要撰写和推送报道。”

黄徐君坦言:“请来的专家头衔非常多,但是讲座的效果可能不咋的,讲和没讲差别不大,但这样的讲座还得开。在这个忙碌的过程中,我的身心是分离的,也枉费了学校这两个小时的投资。创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并不是我们想要创建的,但这些工作最终还是压在我们教师的肩上。”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滨兴学校英语教师姚贺国表示:“我与身心健康的一步之遥,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适可而止。”

他讲了去年12月24日那天的遭遇。

封控解除,寒假提前,姚贺国打算等儿子做完作业,带他去江边走走。

两人先走了3公里,到达了智慧之门的灯光秀;又走到了杭州学军中学文渊校区门口,这是他希望儿子3年以后考上的学校。

“儿子初一,体力还好,我就有点疲劳了,但是心里又有一种不甘,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得好好运动运动。”于是,父子又走向了杭州奥体中心综合训练馆。

这时已经10公里走下来,本来可以选择骑公共自行车或者打的回家,不知怎么的,突然豪情万丈,决定把锻炼进行到底——走回家。

回家后的当晚,两人都发了高烧。“测了一下没‘阳’,儿子第二天就退烧了,我却发了3天的烧,最主要是腰疼,5年前诊断出的腰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

姚贺国并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寒假过后的元宵节晚上,又带着儿子出发去看烟花大会。“其实,在自家小区楼顶就能全部看到,但我不知道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就是不断地跟着人群往前,越到江边人越多,直到有工作人员把我拦下。停电瓶车的时候又把腰给扭了。想着来都来了,不能打退堂鼓,又让儿子搀扶着我往前。这1个多小时在人堆里,烟花没看到,只听见个响。”

姚贺国自爆最惨的是:“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感觉不行了。妻子陪我去医院挂急诊,检查结果需要住院治疗,床位都满了,只能躺在楼道里。”

“在医院那4个月躺平的日子里,我想了很多。只要学生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我不再过度神化自己的师者光辉,如向特别溺爱孩子的家长控诉他的孩子,而是尊重每一个家庭为孩子选择的命运。我在病床上完成了之前协助导师编审教材的资料量化,却婉拒了两项学校推荐的区级市级荣誉申报。”

姚贺国的“适可而止”与黄徐君的“断舍离”异曲同工,教育和运动一样,都讲究适度原则。

黄徐君倡议,教师在事务性的工作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资源集中在自己的家庭和专业的成长上;姚贺国则总结,不仅运动量要循序渐进,在教育管理中,也要避免“认认真真地成为那盘燃烧自己熏死学生的可笑蚊香”。

方法论!世界在于你看它的眼睛

“作为一个体育白痴和一个懒癌患者,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我肯定是不动的。”湖州市南浔区水晶晶新城学校语文教师宋国萍自嘲,“这说明我有多热爱上班,因为上班会带给我很多很多的福利。”

“其中一项福利就是陪伴学生:学生做操,我也做操;学生跑步,我也跟着跑。虽然食堂饭菜的口味一般,而且我是一个最挑食的大人,但是为了告诉学生要膳食均衡,每天我都实行光盘行动。我在不惑之年还能保持匀称的身材和充沛的精力,真的得拜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所赐。”

人一旦拥有了健康,就会显得特别自信。当很多班主任因为调皮的学生而变得面红耳赤、心烦意燥、身体受损甚至“以暴制暴”的时候,宋国萍的绝招则是“以抱制暴”。

“学生们是特别爱拥抱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你抱他,他就会很开心。”但宋国萍发觉,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并不习惯这种爱的方式,“我把手伸出去的时候,学生会往后退,我抱住他的时候,感觉他整个人很僵硬。”

宋国萍发现,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基础不够殷实,往往背负了很重的房贷,家长常年在外打拼,平时不善于亲子关系的表达。

“这些学生其实还蛮喜欢我拥抱他们的。有一个女生三天两头说肚子痛,每次都痛不欲生,带她到医院去检查也查不出什么毛病。原来,这个女生并不是厌学,而是需要大人照顾她,看着她,抱着她。因为,她家多了一个小弟弟。”

每天,宋国萍陪着学生一起吃早饭、散步,感到“内心很充实,很幸福,虽然班主任工作很烦很累,但我的日子还是过得像童话一样”。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缙云县舒洪小学副校长、数学教师朱伟森拟了一个发言题目是《你是你教出来的》,脱胎于“你是你吃出来的”或“你是你读过的书”。

他听过一些教师的课:“一节课下来没有一句表扬学生的话,全是在骂人,我分析他们在课堂上把焦虑传递给了学生。芝麻虽小,但芝麻小事多了,内心也会崩溃。班级成绩上不去,平均分落后别人十几分,领导怪罪下来,只能找学生发泄情绪。”

朱伟森分管学校教学,联合教务处秘密成立了一个帮扶小组,对教师私下进行指导和鼓励,一个学期下来效果非常明显。

带着情绪做事会影响身体健康,朱伟森从中医学里找了4个字——“肝气郁结”;又从当地很多教师的病例诊断中找出5个字——“甲状腺结节”。他认为,很多时候,只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就会很快得到解决。

“你有情绪的时候,就是最缺乏智慧的时候。”对于“身心健康离教师有多远?”这个问题,朱伟森给出的答案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要看你怎么教。因为,你是你教出来的。”

要珍惜!教师仍是最幸福的职业

“教师话坊”中的很多坊友,从一线教师成长为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的不在少数。除了朱伟森,海盐县百步小学副校长李青也是如此。他不讳言自己在一线当语文教师的时候,感觉幸福感不强;而当他以学校管理者的视角去审视教师职业时,看法发生了改变。

去年暑假,整整1个月,李青按教育局的指示,去县疫情防控办协助工作。“回来后,我就跟身边的教师们说,当教师还是很幸福的。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工作时间最短的是12个小时,如果出点什么岔子,干到晚上12点乃至次日凌晨1点都很正常。”

浙江省督学杨铁金对此也有同感:“我女儿高考的时候没听我的话报考浙江师范大学,现在是一名白衣天使。去年11月第一天上班的时候,她在核酸采样点工作。因为上面的领导来视察,只剩下她一个人,一直干到中午12:30。而这时盒饭都被志愿者抢光了,也没给她留一份。她又累又饿,打电话向我哭诉,后悔当初没选择当教师。”

就算是同在教育系统,很多教师借调到行政机关工作一段时间后,宁愿回学校一线,去找寻丢失的幸福感。“在机关里,你想找一个可以谈心的人都难,同事之间尤其是上下级之间,很多时候是无法交流的,至少是不能真心交流。”

“而在学校,一旦我有了什么不开心的,我可以到教室里去。看见学生们在朗读,我就跟他们一起,享受师生共读的乐趣。在教育局这么多年,我一直很怀念当初在学校教书的时光。”杨铁金感叹。

龙泉市南秦教育集团体育教师许东宝认为:“为他人的健康甘愿放弃自己的健康的一群人就是教师。”但现在教师任务太重,“一些和教育不搭边的活动也要‘进校园’,扰乱了教学秩序,分散了教师精力,透支了教师健康”。

他建议加强相关立法,明确教师职责。同时,“基层学校应该重视体检工作,对教师的一些早期疾病确保早发现、早治疗”。不要再用学生的分数来评价教师,以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浦江县前吴乡福和希望小学校长、本届论坛的“地主”傅伟平表态:“校长的第一要务是保证师生的身心健康。”

“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一项脑力活,也是一项体力活。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只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应对繁忙的工作,才能坚守住自己的岗位。我要求教师不要带病上班,生病一定要请假;也要求教师不要带情绪进教室。”

“因为情绪是会传染的。我会批准教师请‘情绪假’,等情绪好转,再进教室。”傅伟平强调。

我可以!运动给予身心强大支持

本届论坛的点评专家是浙师大教授曾平飞,他自述是1980级的大学生,最早是学物理的,做过很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师。当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求学时,老校区就在桂林独秀峰下的明代靖江藩王府。

物理系的学习很辛苦,曾平飞平时喜欢打篮球放松一下。有一天,曾平飞突然决定,跑步前往附近的雁山镇,还让一个同学骑车护送他,一路帮他递衣服、送给养。

从藩王府到雁山镇大约21公里,相当于一个半程马拉松的距离。但曾平飞当年并没有马拉松的概念,只是单纯想要挑战自己的体力极限。

“我的宿舍在三楼,第二天上下楼梯要人扶着我。但这次经历给了自己一个非常强的心理暗示:我行,我可以。从此,所有的事情我都不怕面对。”

这就是体育运动的魔力,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支持。曾平飞后来做过教科室主任、教研员、教研室主任;30多岁时报考研究生,捡回扔掉了十几年的英语,学成教育学硕士和心理学博士;中年从广西调到浙江工作,人生之路有了巨大的转折,也有了更多的“艰难曲折”……这种“什么都不怕”的勇气和毅力,是来自一个人的运动经历,相信自己“我行,我可以”。

在曾平飞的理解中,身心健康包含了身体上的灵动自如和心情上的和谐愉悦。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灵动自如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只要一个人坚持锻炼、保持健康,那么限制就会变得更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粮食和能源问题得到解决,物质层面的要求得到充分满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说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是一项特殊的责任。不仅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为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曾平飞说,“身心健康不应该成为一种奢求。它是我们生命的基础,是幸福的前提。没有身心健康,一切都谈不上。”

曾平飞现任浙师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在对中小学进行体育监测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学校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质达标,甚至连体育课都不上。

“学校没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运动习惯,最主要的是没有培养学生对运动的正确认识,让学生觉得运动不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生活的必需。”

这种对学生的错误引导,让教师也深受其害,陷入对教育工作的怠惰与厌恶。

“我们为了追寻人生目标而去努力奋斗,但这种奋斗不应该以身心健康为代价,奋斗的意义从为了生存,到为了生活,直到过程本身成为人生的享受。”

“保持身心健康,提高人生质量,幸福工作一辈子。”曾平飞向广大教师提议。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