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是文明进步和国家强盛之基。
□浙江开放大学 张枝实 谷子欣
我国高度重视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排在主要发展目标首位,国家“十四五”规划也强调“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从全球范围来看,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是文明进步和国家强盛之基。
一、我省推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省推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三大新形势:
一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变化带来的“拐点”。在2022年全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的背景下,我省出生人口也创18年新低。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堵点”。从层次看,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高水平大学资源偏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还不充足等情况仍存在。三是数字化改革催生出现的“热点”。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使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要求,有了广泛实践基础。
二、以浙江特色探索终身学习“浙江示范”
(一)积极应对“拐点”,打造示范标准,建立人民满意的终身教育体系
推动全民终身教育一体化发展。科学研判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教育保障的容量指标,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促进师资、校舍等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和交叉互用,避免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解决生源结构性矛盾。
推动全民终身教育均衡化发展。大力宣传倡导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和政绩观,矫正扭曲的教学观、成才观和就业观,化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焦虑,提供多次选择机会和更广成才渠道,让人人都能赢在“终点线”,解决优质资源紧缺矛盾。
推动全民终身教育科学化发展。优化专业培养结构方向,动态地与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相匹配,与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相适应,重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衔接,使理论学术型人才与应用技能型人才保持合理比例,解决人才培养同质化矛盾。
(二)有效打通“堵点”,选树示范标杆,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终身学习模式
加强三级开放大学建设,使入学更加灵活。以综合改革方式推动开放大学整体转型和科学发展,明确新型大学功能定位,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提升终身教育供给和服务水平,打造泛在学习的公共服务网络,建好终身教育主要平台、在线教育重要平台、灵活教育平台和对外合作平台。
搭建三位一体“立交桥”,使资源更加丰富。用好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精品课程共享平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三驾马车”,有效放大优质资源集聚效应,推进资历框架,健全个人终身学习账户,深化学习成果在人才评定、就业推荐、技能认定中的协同创新。
营造三维互动学习场域,使学习更加便捷。建好用好“学在浙江”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家、工作单位、社区”三维场域,多个学习入口的迅捷转换,以及学习地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统筹互动,面向全体学习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学习与支持服务,构建“十分钟学习圈”。
(三)培育示范样板,加快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型社会
面向人人,打造“未来社区”。在“未来社区”建设中,深化教育与数字社会其他领域之间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多业务协同,形成推广性强的全民学习数字化业务,建构互动性、沉浸式、信息化的城镇与乡村社区学习场景、技术服务场景和成果应用场景,汇聚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满足处处,念好教育“山海经”。实施教育山海协作,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与校区、校舍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面向山区县海岛县充分共享优质终身学习资源,突破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时空限制,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化学习共同体。
服务时时,构建“教育大脑”。加强教育大数据在趋势预测、关联分析、科学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创新“浙学码”“浙江终身学习地图”“浙江学习型城市发展指数”等应用,更好地洞察学习者真实的学习感受以及个体认知差异,实现全生命周期终身学习的精准服务、精细治理和精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