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倩
在不少人看来,阅读的目的是促进写作和表达能力,正因此,阅读课外书常常被人和“看小说,读散文”画上等号。还有不少人,根据兴趣偏好阅读,往往只看某一门类的图书,鲜少阅读其他种类书籍。
为打破这种单一扁平的阅读路径和阅读模式,矫正阅读“偏食”现象,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从去年开始建立全科阅读模式,让阅读跳出语文学科语言教育的层面,把提升学生的阅读力置于多学科的阅读体系中,扩展学科视野,提升阅读素养,助力全人成长。
精挑细选的阅读书目
4月26日正午时分,记者来到新世纪学校。操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告别了连日阴雨,学生们终于能到操场上恣意撒欢了。12:40,柔和的铃声响起,上一秒还沸腾着的操场瞬间失去了“人气”——午读时间到了,学生们纷纷回到教室,坐在课桌前,看起了课外书……
走进一(7)班教室,记者看到,几个学生围在一起,拿出七巧板,按照书上的介绍摆放了起来;还有些学生一边读,一边写写画画,以求得到故事的答案。他们的手里都拿着同一本课外书《数学原来这么有趣》。
为什么大家都在读这本书?班级告示墙解答了记者的困惑。墙上张贴着一张《2022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各学科阅读书目推荐》,上面不仅有语文、数学、科学学科的书目,还有音乐、美术学科的书目,甚至连体育学科的书目也有;各学科至少有一本“共读书目”,有的学科还有“选读书目”。《数学原来这么有趣》便是数学学科的“共读书目”。
“我们的教师有一项很重要的‘作业’,就是广泛阅读本学科的儿童书籍,为学生挑选适合的学科读物。”校长陈小红介绍,每学期初,各科教师会把自己想推荐的学科阅读书目、推荐理由等报给学科组,学科组经过讨论、审核,确定本学期为各年级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
“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读绘本是最好的。”姜莹是英语教研组组长,她拿出一套《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图书,这是英语组为各年级学生推荐的书目之一,学生每学期读完其中一个系列,大约10本。“一本书薄薄的十几页,看完一个故事,可以学会一些简单的单词或句式,同时掌握一些课外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姜莹说。
“全科”“全程”读好书
六年级科学教师毛小慧这些天接连到书店“打卡”。她告诉记者,最近教到了“探索宇宙”这一章节,里面提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她想以此为契机给学生推荐一本书,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东方红”卫星和“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故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下来,毛小慧终于找到了心仪的图书《钱学森传》。
“很多人的书架会被畅销书占据,科学类、科普类书籍很少。我希望能给学生多推荐这方面的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拓展科学知识。”毛小慧说。
“同学们,王老师今天又读了一遍《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十大音乐家》,这本书真好啊,可以为你揭开贝多芬、莫扎特等伟大音乐家人生的神秘面纱。”“美术学科郑老师向大家推荐由敦煌研究院主编的《丝路上的敦煌》这本书,书里展现了54个敦煌洞窟,以及106幅敦煌壁画原图。”“如果你对Scratch感兴趣,可以阅读《Scratch超人漫游记》,从冒险故事中获得玩转Scratch的丰富技巧。”……毛小慧的用心并非个例,打开学校各班的家校沟通群,可以看到,不时有教师发消息推荐本学科书目。
“推广全科阅读,教师要以身作则,所有学科教师都会与学生共读本学科有关的书籍。”陈小红说,“不仅‘全科’还要‘全程’,要天天阅读不间断。”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新世纪学校的教师全体总动员,除了在开学时推荐书目,还会实时分享自己近期的在读书目和阅读体验,带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做一张好书推荐卡,给同学推荐一本自己最爱的书;和家里的书柜合个影,让同学看看自己的藏书;每天坚持睡前阅读半小时,“打卡”养成好习惯;每周组织班级阅读课,促进师生、生生间的阅读交流;评选班级、校级阅读达人,书香家庭……一系列常规化的阅读活动,不仅让书香溢满新世纪校园,更让书香飘向新世纪学子的家中。
打开阅读的新世界
前不久,青海省西宁市的教师来学校交流学习,体育教师邹菲菲上了一堂公开课。课上,邹菲菲从十二生肖的故事引入,为学生介绍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十二经络的关系,慢慢地,她才讲到十二生肖拳的技术要领。一堂体育课,既学到了武术知识,又了解了传统文化,引得青海教师连连称赞:“没想到体育课还能这么上!”
为了配合体育学科的课堂转型,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学期,体育组向五年级学生推荐了《儿童武术入门:十二生肖拳》这本书。邹菲菲笑着解释道:“书里的生肖、经络等传统文化内容让武术知识不再那么枯燥,文武相融,让体育更有趣。”为了让学生能练习到位,体育组还专门安排了一些课时,指导学生练习十二生肖拳。
白蛇吐信、金鸡独立、飞龙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学生,大家都能耍上一招半式。学生汪依菲表示,自己以前不关注武术知识,看了书、上了课以后才发现“这些拳法很有趣,练一练还能锻炼身体”。
“阅读是不分职业、不分学科的。”邹菲菲表示,除了本专业的,自己还热衷阅读历史类书籍。在她看来,全科阅读可以为每个人打开阅读的新世界。
六(5)班学生孙淼统计过自己目前一年的阅读量:2000多万字。“过去我常看的是文学类书籍,不会看科技方面的。”她坦言,自己曾经在阅读上有点“偏食”。但自从看了科学教师推荐的《给孩子的科技史》后,孙淼说,“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历史震撼了我,我的阅读兴趣发生了改变”,科技、科幻类书籍开始出现在她的书柜上。据她观察,班上不少同学和自己有着一样的变化:本来不爱看历史类书籍的同学,现在读起了《明朝那些事儿》;本来只看科幻小说的同学,现在看起了名著……
课间,邹菲菲去取了个快递,整整一大箱子,都是她趁网购平台的读书日折扣活动买的书,“我的、孩子的,近期的‘精神食粮’都在这儿了”。
毛小慧观看了一场题为“科学家给中学老师的科学书单发布会”的直播,整理出科学家们开出的书单。或借或买,她准备一本本读过来,“让自己长长专业知识,也好给学生推荐”。
孙淼开始和父母商量“五一”假期怎么过。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读过小说《恰同学少年》,还有语文书上那一篇篇鲁迅的作品,她说“想去绍兴走一走,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纸上的鲁迅或许会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