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4月4日 星期

别给“‘211’毕业生干保洁” 贴上多元选择的标签


●在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还需要更多有为青年奋进打拼的今天,任何鼓励或者变相鼓励“‘211’毕业生干保洁”的倾向都是无妄而危险的。

□邓海建

近日,一段“‘211’毕业生从500强辞职干保洁”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当事人小代,24岁,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曾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培训部做内勤,“24小时工作的状态”让她很焦虑。小代辞职后选择在一个家政公司做保洁。不少网友为小代的选择点赞,有人羡慕她的勇气,也有人称这就是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这则新闻注定是挺有看点的:一边是“211”毕业生的亮丽身份,一边是家政公司保洁的普通职业。矛盾冲突的核心就在于,好不容易考了个好大学,最后却找了个太普通的岗位。对于这样的结果,不少人持鼓励的态度,比如认为这是“价值多元时代职业无贵贱”,等等。

乍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如果仔细深入分析下当事人的择业路径,这些价值判断显然有些轻佻。事实上,小代的选择,终究是“退而求其次”的。因为从早响到晚的单位电话、微信群里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消息,让当事人陷入焦虑难以入眠。“做得久了,小代甚至听到微信提示音就感到害怕,焦虑得睡不着觉,有时中午也吃不下饭。”因此,这样的选择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算不得“最优”,仅仅是“不那么坏”而已。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的自由。小代的选择,对于当下的她来说,是轻松的解脱,是美好的开始,旁人当然无可置喙。但是,这样的选择并不适合被标签化为“价值多元”,或者说这压根儿也不是什么主动式“勇敢”。一方面,从“211”大学毕业后,小代选择世界500强公司的培训部做内勤,这是很正常的职业选择。非要把世界500强的岗位拉平到保洁岗位一样的价格序列,这恰恰是罔顾事实的“自卑逻辑”使然。另一方面,没有最好的岗位,只有更适合的。如果小代在500强公司能舒心愉悦地干下去,她又何苦要跳槽?合适,就好好干;不合适,那就换个岗位重新开始。

不得已换了个工作,还要被诗化为“遵从内心”,这并不可取。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9.6%,普及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化、现代化等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特征更加显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必然带来大学生身份的“去精英化”。但这些并不能遮蔽两个基本的常识:一是社会对精英群体的价值期待;二是不同序列的职业工种的价格区别。诚然,看似无门槛的工作也可能有越来越强的专业化程度,看似低端的产业也可能有潜在的无限价值,但是“无门槛”和“低端”这两个词,本身就匹配好了各自的岗位归属和职业定位。一句话,总不能因为暂时性的工作不好找,硬是让怀揣精英梦的青年才俊蜂拥着去扫大街。

“‘211’毕业生干保洁”其实是很偶然的个例:它既不能掀起什么潮流,也不能逆转公众的职业观。正常的阶层流动是值得鼓励的,但在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还需要更多有为青年奋进打拼的今天,任何鼓励或者变相鼓励“‘211’毕业生干保洁”的倾向都是无妄而危险的。因此,谁也无须给“‘211’毕业生干保洁”这件事贴标签。好好解决应往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不要“抖机灵”“耍花样”——这是社会的良心,也是时代的底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