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平
3月初,第五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定海乡村文化创意专项赛在舟山市定海区盐仓街道新螺头村落幕。参赛团队成功打造的文创产品,点亮了乡村市集,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部分优秀项目还与当地企业签订了落地意向协议。
2018年以来,浙江财经大学发起创办的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真题真做、成果落地,“政校企村”四位一体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
今年2月,《共上一堂“中国乡村振兴”思政实践课——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的育人模式探索》成功入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依托大赛,实现了思政育人、实践育人与平台育人相结合,广泛对接政府、高校、企业、乡村的各种资源,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融合校内专业学习、专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具有‘大局视野、家国情怀、战略使命和双创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项目负责人余建森说。
“上接天线”
以大学生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在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胜墩村,村头原本是一片空旷的草地,如今却成了一个有着云顶休憩池、竹林洽谈间、集装箱小铺、流动市集及房车营地的美丽空间。第三届长三角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平望文化赋能空间专项赛中,浙江大学学生吕创、浙江工商大学学生李诗婷等7人组成的团队,凭借作品“织梦江南”获得一等奖。
近期,当从胜墩村党支部书记处得知集装箱小铺、流动市集等已有店家进驻时,团队负责人吕创倍感欣慰,“庆幸我们能从村民们的需求出发,以景观作为引流,以商业服务客流,没有让自己打造的这个公共空间成为流水线式的网红打卡点,或是没有灵魂和价值的‘艺术品’”。
“乡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有着中国最本色的基因。”浙财大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部长楼胆群说,“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工作相结合,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当代青年进入乡村,了解乡情、省情、国情,理解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对于青年学子而言是一场最大、最真实的思政课教育。这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用自己所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并作出自己的贡献,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最为有效的路径。”
近年来,大学生们通过参加美丽庭院赛、文化赋能空间赛、数字乡村赛、未来乡村赛、乡村文创赛等,在广袤乡村留下自己的创意作品,其中有不少为当地带来了直接的、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在定海乡村文化创意专项赛中,浙江万里学院团队为定海区打造的爆款饮品系列短视频,经过在新媒体平台上多次推广,收获了近170万次的浏览量,按旅游网站流量转化率最低值预估,已为定海带来近万名游客及1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而在泰顺未来乡村专项赛中,温州大学团队以文化赋能空间为乡村餐饮做推广。他们为餐饮店“竹里乡外”打造的艺术装置与畲族女神壁画,深受当地居民、游客赞赏。改造后的“竹里乡外”,平均日营业额约提升200元。截至目前,“竹里乡外”已为竹里村带来上千名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整村经营收入较去年提升至21.7%。
2022年,除主体赛外,另有泰顺、淳安、坝头山、进化、定海、钱塘6个专项赛。大赛陆续将“以大学生竞赛为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的浙江模式和浙江经验输出到河南、四川、新疆等地,通过带智帮扶深化东西部协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据介绍,截至目前,5届大赛已引领全国500多所高校、上万支团队、10万余名师生,服务浙江省内外3000多个乡村,带去上万个金点子、好创意,成功落地1000多个项目,实现了“农民收益,学生出彩”的良好效果。
“下接地气”
参赛师生驻村答“真题”
一提起泰顺县柳峰乡墩头村的棉纸非遗文化空间体验馆,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刘智超的语气特别自豪,“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将当地已有300年历史的墩头棉纸技艺进行重新定位,打响了墩头棉纸品牌,为当地提供了研学活动场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枉去年暑期大家驻村两个多月的努力”。
让吕创感慨的是,本应集中在2021年暑期完成的作品,因为疫情却成了一场断断续续的“续梦之旅”。团队成员又分别于2021年年末、2022年暑期来到胜墩村。采访村民20余人,参加项目会议60余场,进行施工沟通100余次,累计驻村80余天……待到作品完美落地,收获了村民们的认可与好评。
“乡村出题,高校答题,与政府携手搭建平台。”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秘书处副秘书长、浙财大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刘亚辉介绍,一般竞赛多以方案文本为主,而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力推“大赛进村”模式,积极为参赛团队打通对接乡村平台,创造条件让参赛团队驻地创作,学生驻村进行技术指导,与村民一起采用乡土工法、传统技艺进行乡村建设,基于“问题导向、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学科竞赛链,全程参与相关项目成果的落地实施。“通过驻地创作、跟踪指导,用文化创意赋能乡村闲置农居和空间,用短视频展示美丽乡村,用直播助力强村富民。”
大赛以多校合作、多专业共同参与、师生联合组队的方式,发挥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协同优势,以乡镇现实问题为基础,让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成为真正解决乡镇实际问题的务实基地。
驻村答“真题”期间,创意导师带领学生团队将创意课堂开在田间地头,带动部分村民主动参与项目落地,使大赛成为培育新农民的一线课堂,进一步实现赛事与乡村、与村民的有机融合,取得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校教师乡村振兴科研选题接地气、农民文化自信等多维度人才培养的“多点开花”效应。
去年的泰顺未来乡村专项赛吸引了浙商大、浙江农林大学等40所高校、167支团队、1169名师生报名参与,大赛秘书处从中遴选出40支团队立项并实施落地,从场景营造、文化创意、空间运营、活动策划等方面助推老旧空间的更新、活化和运营,深度挖掘乡村文化,打造运营典范,提升乡风文明。
大学生入乡驻村,百余名学生,40个室内外空间同时打造,参赛团队整整一个暑假的付出,实现了创意项目从设计到落地的转变,让墩头村、库村、竹里村、大溪源村实现了华丽蝶变。
几年来,大赛的举办,不仅吸引了10万余名大学生、教学科研人员将创意“写”在乡村大地上,并吸收了一大批国内高校、涉农企业、金融机构、志愿者等主体参与,形成了“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推动智力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向乡村引流,合力共建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