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必须“慢工出细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仙居县第一小学 林晓梦
作文需要慢工出细活。一线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慢镜头”里,细微观察、用心思考;在“慢落笔”中,厘清思路、精益求精;在“慢收官”下,自我增值、取长补短。本文试从习作教学的“三慢”中寻找智慧,结合课例谈谈如何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作文教学效益。
选材难、落笔难、评价难,习作教学一直困扰着一线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往往生活丰富多彩但习作选材时却万里挑不出一,生活与习作不能画上等号。对于教师来说,如果一味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缺少有效的点拨,会使学生摸不准方向,抓不牢要点,提笔犯难,落笔纠结。那么,接地气的习作课到底怎么上?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化生活经历为作文素材,化日常积累为精彩文笔?笔者认为,我们不妨用“三慢”思维,引导学生还原画面,精准对焦,以写好人、事、物的各个小细节为突破口,降低习作难度,学会轻松写作。
一、习作前:“慢镜头”里捕捉细节
学生之所以不会刻画细节,究其原因是无法很好捕捉生活事件和人物动作,单靠简单的回忆和想象。“慢镜头”是影视作品中的一种形式。把“慢镜头”引入“看图写话”和“写人叙事”等习作教学,可以让学生看得仔细,有点可抓,有话可写,把文章写生动。
1.聚焦“慢镜头”:在定格中品味
“慢镜头”可以有效定格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聚焦于细节,这是“慢镜头”里蕴含着的第一个写作奥秘。好的人物描写类作文,往往最需要的就是细节描写,而“转瞬即逝”的场景需要学生去定格画面,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摄像机。引导学生带着“慢”的眼睛,去细细观察品味人物的特点,用“慢镜头”的思维在关键处驻足,轻松地抓住细节描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为例,本次习作的切入点是:你的家人和哪些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但对学生来说,家人是他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少会主动观察家人的生活细节,所以到真正写作时,对细节的描写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聚焦外貌,有选择地写,再捕捉典型事例,找有新意的写。比如,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我妈妈像蟋蟀一样忙碌,她会弹琴,会唱歌,更重要的是会收拾房子。你瞧她,手拿着拖把,弯着个腰,一推一收之间,地板锃亮锃亮的;膝盖跪着地,半匍匐式抹着地板,一根头发丝都逃不过她的‘扫荡’;她‘藏’东西水平堪称一流,十个手指跟机器似的,你休想在我家看到一样东西乱放。这个家有了她,那么整洁,那么舒适。”这一片段的描写就运用了“慢镜头”的思维,突出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2.遇见“慢镜头”:在分解时传神
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慢镜头”,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一文时,笔者将鹅的动作神态慢放分解,让学生观察鹅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让他们充分感受此时鹅神气嚣张的样子。
又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习作《“漫画”老师》时,笔者把班中的几位任课教师请到了现场。学生们兴奋地聊起了任课教师的小动作和口头禅,如数学教师“讲几句话,就推一下眼镜”的小动作特有意思,体育教师的口头禅“强健体魄,强国有我,加油”铿锵有力,语文教师的“目光杀”让人心惊胆寒,科学教师“多面手”的特点让人又惊又叹……教学中,教者把镜头放大,将微动作特写,这种画面分解和特写的方法正是学生习作时迫切需求的。
3.还原“慢镜头”:在精彩处演绎
图片内容是静态的,而且只是呈现某一个特定的画面,学生很难将图片前后连贯的内容生发开来。“慢镜头”可以将其中一个精彩片断以连贯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鉴“慢镜头”这一功能,引导学生以演绎的形式,学会将静态画面“化静为动”,直观感受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果。
如在教授常见的看图写话作文题《放风筝》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周末放风筝并用视频记录整个过程,拍下视频后,再让学生以慢放的形式在教室播放,让他们感受放风筝的全过程,也可直接在教室里让学生把图片中小朋友的放风筝动作演一演,让学生形象地抓住放风筝时的细节动作,写好作文。
又如在指导四年级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时,许多学生玩游戏时全身心投入,写作时又后悔观察得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重现“慢镜头”,引导他们观察对手,观察队友,观察自己,用眼睛“拍”,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这样细致观察下写的文章,才能于微处见妙,于细处见情。
二、习作时:“慢落笔”中搭框架
有了“慢镜头”助力,学生再尝试细节描写就会觉得简单多了。然而,优秀的细节描写并不是要把每一处都写得细,只有详略得当、结构合理、中心突出,才能切合题意,成就好文。所以,在学生落笔前,教师应指导他们厘清脉络,建构框架。
1.巧用思维导图围绕中心选材
明确写作要求只是写作的第一步,精准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写作题材很关键。思维导图是一种“钢筋骨架”式的谋篇布局,是学生围绕习作主题进行的思维裂变,习作时思维导图先行,既解决了学生思绪混乱的情况,又能帮助学生快速记录想法,合理设置文章结构,继而展开创作。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我和____过一天》时,教师可先与学生交流,在思想碰撞中通过思维导图搭建框架,帮助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材。学生在确定好要描写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素材后,可较快落笔成交。
2.巧用思维导图围绕中心布局
学生选好了题材,但不代表就会习作,他们还需要串联想法,并思考如何做到有创新、有创意。在《我和____过一天》习作课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斟酌与对比中,选择了和“孙悟空”过一天。但此时,他们的想法不少,对详略处理也没有概念,笔者并未急着让学生落笔,而是再次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搭好写作框架,这样才能思路清晰,奋笔疾书。
三、习作后:“慢收官”下出细活
“慢收官”就是指作文讲评与批改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到未来”,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成长,一次增值。
1.化客为主,自我增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习作讲评课也一样。然而在大部分的讲评课中,学生负责听、教师负责讲的“独角戏”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造成了“学生习作完成了,就没他什么事”的尴尬局面。语文教师们不妨试试“慢收官”,让学生多阅览同伴的文章,多接触不同的题材,然后结合本次习作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点评他人习作,人人化客体为主体,看到他人习作的优点,也实现自我增值。
例如,在讲评《我和_____过一天》这篇习作中,笔者先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去读5篇以上的同学作文,对比自己的作文,进行自评和他评。在此基础上,再上讲评课。一个学生在讲评课上这样点评他人作文:“我发现,同学们在写这篇文章时,有的是去到孙悟空的世界里;有的则是让孙悟空来到我们的世界,感受现代社会的了不起,这两个选材都很好。”很明显,通过评价他人的作文,学生是有收获的,这种评价方式能把学生习作中的点滴美好放大再放大,在提升写作自信中,不断进步与自我增值。
2.取长补短,同伴增值
向同伴借智慧,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实践到习作课中,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在小组中交流个人的写作灵感、思维导图、遇到的困惑等,也可让组员就他人文章提提意见,说说想法。学生在参与这样的小组讨论时,可以打开写作思路,提高班级整体的习作水平。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习作指导必须“慢工出细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抓拍小世界里的大精彩,去编织小故事的大文章,去实现小成长里的大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