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朝军
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建议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整合网络管理资源,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这一条提案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不少教师坦言看了之后“老泪纵横”。
一线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课间管理、课后服务、家校联系等本职工作外,确实还面临着许多与教育教学少有关联或者根本没有关联的“额外任务”。除了提案中所说的点赞转发任务,还有例如各类检查评比、统计上报各类数据、App下载等任务。负担过重不仅分散教师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而且还会严重打击教师的从教积极性,导致造假、应付、走过场等现象出现。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等。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也专门下发《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
各项政策不可谓不严,措施也不可谓不具体,但在一些地方还未取得根本性成效。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各项措施都是自上而下地开展治理,作为负担主体的教师,仅仅是有了知情权,对于减负成效如何却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此,做好一线教师减负工作,更需要在完善教师减负监管机制上下功夫,让一线教师真正成为监督主体。同时,可以采取制定教师负担“黑名单”的办法,将不合理负担形式进行明确,让每位教师有据可依,拥有向不合理任务“说不”的底气,才会有可期的减负愿景。
另外,教师减负除了需要外在规范,也需要教师层面的自我减负。在日常工作中,会有一些每年都必须进行的常规性任务,例如禁毒教育、消防教育、防溺宣传等,看似形式上带有“增负”的影子,实际上是做好学生健康安全成长工作的关键环节。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够坚持一盘棋思维,学会围绕教书育人这条主线“串珠子”,把所有临时性工作和阶段性活动统一到育人的主线上来,融合到常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做到张弛有度,急缓结合,减少忙乱失措的无序感,实现精准科学地“消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