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3年3月3日 星期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新征程

杭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钮 俊
台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人川
平湖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陆忠民
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如峰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吴锋民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黄文秀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梁克东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骆光林

编者按:2月28日,2023年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我省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当前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对新一年教育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会上,8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本报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聚力基础教育共优共享“四个一 ” 打造“教育共富”杭州样板

□杭州市教育局

近年来,杭州市教育局对标全省“两个先行”战略部署和“浙 里优学”行动方案,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不断丰富工作载体,创新路径机制,有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辐射共建共享。2022年,杭州市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一、系统集成,布好政策引领“一盘棋”

坚持系统思维,出台一批导向鲜明又各有侧重的“教育共富” 政策举措,形成立体化的政策保障支撑体系。一是全市面上整体谋划。围绕全市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主要目标,制定“建立市域新型教育共同体”若干措施,纳入市政府《构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计划》;出台《杭州市“美好教育”共同富裕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全面实施“教育共富”十大行动。二是薄弱区域补短提升。围绕山区4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县域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出台两大行动方案,建立健全共建共享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常态化机制。三是重点区块前瞻引领。对标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高能级创新策源地的战略定位,制定了大走廊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工作方案,进行了超前谋划。

二、龙头带动,树好市属高中“一面旗”

着力发挥市属优质高中的龙头作用和品牌优势,培育“教育共富”核心增长极,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出市入县”全域拓展。一是深化高中集团化办学。市属省一级重点高中全部成立跨区域跨层级的教育集团,全面吸纳山区4县、城西科创大走廊公办普通高中为集团成员;创新教师编制跨层级划转管理机制,实现集团内教师派遣、招聘、培养的统筹安排。二是创新优质高中办学机制。由属地无偿提供土地、市本级出资建设、市属优质高中领办,建成后市和区按1∶1 比例招生。在成功打造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等合作办学样本的基础上,近两年相继推进杭州第十四中学青山湖学校、杭州高级中学临平新城学校、杭州第二中学富春学校、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项目,实现市属高中资源全覆盖城市新区并向西部县(市、区)延伸。三是推进一体化对等招生。逐步扩大主城区与城市新区优质普高双向等额招生规模,2022年双向招生人数1152人,同比增长50%,使新区学生有更多机会享受主城区优质资源。

三、城乡共进,织好区域协作“一张网”

立足县(市、区)发展实际需求,多措并举,连点成片,形成义务、学前段优质资源流动共享、合作互利的生动局面。一是实施跨区域教育协作。市域统筹,“一地一策”推动区域教育协作,如实施大走廊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深化行动,协调主城区与大走廊组建40个义务教育名校集团、30个学前教育名园集团。二是深化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以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为重点,指导结对学校以优扶弱,推动共赢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教共体结对学校共751所,覆盖所有乡村和镇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三是完善幼儿园城乡互助机制。扩大优质幼儿园在师资、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输出,全市幼儿园城乡互助共同体参与面达到98.25%。

四、强化支撑,打好要素保障“一套拳”

围绕规划基建、教师队伍、数字资源等靶向发力,强基础、增动能,提升“教育共富”成色。一是推进教育资源增量扩容。高起点布局学前到高中新一轮基础教育规划,实施杭州市高中学校基本建设攻坚行动,近3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28所,新增学位28.77万个。二是扩大优质师资辐射效应。借鉴对口支援“组团式教育帮扶”杭州经验,遴选城区110名优秀教师分4队下沉山区4县,开展两年一轮的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帮助西部县(市、区)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加大数字教育应用。整合各类在线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杭州美好教育云”基础平台;迭代升级“名师公开课”项目,推出小学至高中全学段1.1万节“共享优课”资源,通过手机、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免费提供课程资源。

下一步,杭州市教育局将不断深化“教育共富”改革成果运用,为持续擦亮“浙里优学”金名片作出新的贡献。一是统筹存量与增量,深化市直属优质高中与山区4县高中跨层级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提优县域高中资源。二是兼顾规范与发展,支持区属优质学校领衔开展多样态的跨区域教育合作,增强城乡教育联动。三是结合输血与造血,深入推进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山区4县行动与名师乡村工作室建设,加强优质师资共享。四是融合线上与线下,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满足城乡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见真章 动真格 打响教育评价改革“关键之战”

□台州市教育局

台州抓住开展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省级试点的良好契机,重点探索建立县(市、区)委书记抓教育工作述职制度,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教育发展提质增效。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同比增长10.45%,增幅较2021年提高了4.41个百分点;投资82.8亿元、竣工教育项目95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谋划部署“高站位”

一是学深悟透改革要求。将改革试点纳入党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等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重要论述及相关政策文件,强化改革意识,凝聚改革合力。建立工作专班,深入学习领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实质,重点把握改革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的思想理念、主要任务、关键要求。二是找准找实履职短板。组织力量深入9个县(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实地调研,聚焦区域教育发展“质量指标、示范创建、资源配置、投入保障”,形成《“数”看台州教育》报告,帮助各地各校找准问题短板。市委市政府印发《台州市教育提质三年行动方案》,召开教育提质动员大会,明确把行动目标任务作为履职“述教”指向。三是谋深谋细试点方案。着眼推动教育提质发展,研究制订改革试点方案,将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教育提质、教育改革创新亮点等三方面作为评价主要内容,并明确创新“述教”机制、强化数字赋能、完善结果运用等保障措施。

二、组织实施“全闭环”

一是重点任务日抓常管。围绕落实市县教育提质要求,制定任务、责任、问题、措施、结果“五合一 ”清单,建立“周梳理、月例会、季开工、年对账”制度,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每月召开教育工作例会,听取县(市、区)委副书记、市级部门相关负责同志阶段履职情况,对各地教育重点事项进展成效、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进行全程调度。自2022年10月起,已召开例会4次,破解突出难题5个,推进改革12项。二是数字赋能集成智治。打造教育评价“e张图”应用系统,融入基层智治体系,建立“教育五色地图”,根据项目投资进度分设绿(进度快)、蓝(进度较快)、黄(进度一般)、橙(进度较慢)、红(进度迟缓)5种程度,实时呈现、监测县域教育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对全市201个建设项目实现AI监管全覆盖。三是述评要求对表对账。领导小组2次印发述职评议考核相关通知,明确要求对教育水平、保障程度、供给能力、翌年目标等必述内容进行量化、模块化梳理,充分反映变化情况;同时对书面述职材料篇幅、口头报告时长提出具体要求,防止敷衍了事、走过场。

三、考核评价“强刚性”

2023年1月,市委召开首次县级党委书记“述教”大会,对9个县(市、区)及台州湾新区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评议考核。一是县(市、区)逐一过堂。市委书记主持会议,各县(市、区)委书记每人作3分钟口头汇报并提供3000字书面报告,市委书记一一作出点评,既肯定成绩,更指出问题不足、改进方向。市委常委、教育领导小组成员、教育工委委员和教育局班子成员认真进行现场打分评议。二是加大考核权重。修改完善市对县(市、区)考核评价办法,教育履职情况首次以15分分值纳入市对县(市、区)党建工作考核体系,市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教育分值由25分提高至37分,对未完成年度教育目标的地方,严格实行一票否优。三是督促整改提升。全面汇总分析“述教”情况,点对点向被评议县(市、区)反馈评议结果及点评意见,提出整改要求,并明确规定纳入下一年度“述教”必须回应内容,压茬推动全市教育提质发展。

接下来,台州教育局将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力争把“先行”变“先成”,把“试点”变“示范”,凝练实践成果,形成“台州经验”。

发展“学校后”教育 提升普惠性人力资本

□平湖市教育局

2022年,省教育厅将平湖市列为开展面向共同富裕的教育改革发展试点县市。平湖市以“学历+技能”双提升为抓手,打造“学校后”教育体系,推进普惠性人力资本开发,促进劳动者提能增收。

一、厘清四张清单,让“学校后”教育“找准穴位”

一是摸清需求清单。截至2022年年底,对全市23万多名16—70周岁的社会人员开展了“学历+技能”双提升需求问卷调查,累计服务有提升需求人员16万余人次。采集了全市规上企业员工培训学习需求,85%以上的企业支持员工参加学历和技能提升。二是梳理供给清单。从学历教育、社区教育、技能教育三方面着手,开设学历教育本专科专业21个,省内高校函授和业余教育本专科专业49个;开展社区教育项目共计四大类学科15个专业;设立职业技能培训项目71个。三是配套政策清单。出台《平湖市“学历+技能”双提升若干政策实施意见》,针对企业、学校、学员、镇街道属地等对象,明确16条激励政策,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人力资本提升奖励政策体系,2022年政策奖励达2561万元。四是完善匹配清单。依据“增财实学”应用数据分析,自动生成7张匹配清单,向市民推送“学习清单”和“岗位清单”,向院校推送“专业课程开设建议清单”“可兼职教师清单”“生源清单”,向企业推送“企业班清单”和“简历清单”。基于匹配清单,探索了“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组建14个企业班。

二、突出数字引领,让“学校后”教育“精准滴灌”

创新开发了“增财实学”应用,包含1个数据驾驶舱和3个子场景。一是精准服务云子场景,通过多渠道采集分析数据,进行智能归集分类,向市民、院校、企业精准推送匹配清单。二是学习立方体子场景,分为学前资源管理、学中过程管理、学后效果评估3个模块,梳理与企业生产适配的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课程互换清单,实现了“两证”课程免修、学分银行积分兑换课程免考。三是政策兑付通子场景,建立不同工种、学历的平均工资动态查询库;对接浙江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系统,让各类学习成果以积分形式量化并实现实物兑换。截至目前,该应用已链接院校和机构38家,归集课程计划资源262项,其中学历教育培训计划83项、技能教育157项、社区教育22项,被列为全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并在“浙里办”上架。

三、落实多方协同,让“学校后”教育“生根发芽”

制订《平湖市建立“学校后”终身教育体系推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基于平湖产业发展战略,推进企业职工“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素养提升工程、现代服务业职工能力提升工程、全民精神富足提升工程、高层次人才提升工程,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2022年以来,成人“双 证制”培训1410人,完成省定任务数的112%;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报名4932人,完成省定任务数的171%;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次,完成省定任务数的130%;新增技能人才13125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190人,分别完成省定任务数的249%和229%。

下一步,平湖市将聚焦“四张清单”,精准服务学历技能双提升人员;聚焦“分批入驻”,参与嘉兴推广,争取更多机构入驻“增财实学”应用;聚焦“优化升级”,完善配套清单,努力形成教育共富可推广的平湖经验。

先行先试 砥砺奋进 加快推进山区县教育现代化发展

□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局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教育人先行先试,砥砺奋进,聚焦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全省山区26县教育现代化前列目标,努力跑出山区教育现代化发展“加速度”。

一、绘制资源布局“一张图”,推动从“供求失衡”向“精准匹配”转变

一是摸清底数。一方面,对标教育现代化,全面厘清全县教育资源底数,建立资源数据库。另一方面,对标城乡优质均衡,对12所乡镇学校529名学生开展摸底调研,充分了解他们的意愿、诉求,其中有意愿进城的占77.3%,8所小规模学校中有意愿进城的占91%。二是建立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多部门参与的资源优化领导小组。建立“日研判、周会商、月分析”专班运作,实施“一校一策”“一生一案”“一事一议”推进机制,“一对一”解决资源保障难题,根据学生意愿稳慎推进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三是科学布局。面对乡村人口向城区集聚的实际,实施网点优化“354”三步走思路,即先行优化3所10人以下微小规模学校,逐步优化5所5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办强4所区域中心校。目前,8所小规模学校107名学生已全部进城就读。实现100%初高中生、95%小学生、92%幼儿聚集县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二、织密保障服务“一张网”,推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一是学而无忧。出台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每年安排教育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优化行动中,投入25万元,开设8条“周末求知专线”,配备最好的车、最好的司机、最负责的监护教师,确保学生“行得安心”;每年投入20余万元,农村学校学生与城区学校学生“同菜同质同价”,确保“吃得放心”。投入200余万元,升级学校住宿条件,实现全县初高中全员寄宿,小学“应需尽住”,配备生活教师,确保“住得舒心”。二是学有所得。深化“学历案教学”改革,推进学段衔接教学研究,搭建“畲乡之——春夏秋冬”素养提升平台。实施学生“身心两健”提升民生工程。近年,低进高出的“景宁中学现象”全面带动各学段教学质量跃阶攀高。三是学有所乐。聚焦学生全生命成长周期,以市级评价改革试点县为契机,持续优化综合评价改革,开设个性化成长课程180余门,开发精品课程30余门。为学生量身定制20项成长打卡项目,用数据记录学生成长。让学生学得好,学得乐。

三、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动从“城区强”向“协同强”转变

一是师资共享。实行城区学校与区域中心校集团化办学,选派中层干部4名、骨干教师9名、教学名师3名下乡任教。实行“343”十年磨剑教师培养工程,每年为区域中心校定向培养全科教师4名,全面增强区域中心校师资力量。二是教学共研。依托集团化办学,通过教师交流培养、课堂教学研讨、“青蓝工程”等,让乡镇教师同频成长。广泛开展城乡学生研学实践、联谊互助、综合素质竞赛等活动,搭建校际交流平台。三是管理共进。建立集团化办学管理章程,在办学理念、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实现同频共振。建立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机制,采取“捆绑考核、统一折算”的方式,促进集团学校携手共进,进一步提升乡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景宁教育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全力打造山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景宁样板”。

党建统领 协同发展 全力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主动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深度对接高教强省战略部署,强化党建引领,将常态化学科内涵建设与科研、人才引育等融合发展,努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统筹谋划,全速推进有系统的学科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在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核心作用,取得重点突破。一是党委领导,协同配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将国家一 流学科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出“冲A冲奖冲院士”目标,制定党代会报告重要指标年度分解表。实施学科建设“一把手”工程,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谋划布局,明确路径。制定出台学科专业建设“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发展优势学科、努力夯实基础学科、着力建设人文学科、加快培育新兴学科,优化学科生态体系。2021年,学校新增生物学、软件工程、设计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2022年,学校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了“三个冲”的目标。

二、党建引领,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工作质效

学校作为全省高校第一批党建“四个融合”试点单位,坚持以一流的党建领航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党建+学科”与人才引育、学生培养等中心工作紧密融合。一是引育结合,搭建队伍。学校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推动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好省高校“人才驿站”等引才用人平台。在基层教工党支部中推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2022年,纺织学科带头人、校长陈文兴院士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学科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二是产教融合,打响品牌。学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积极构建高素质创新创业创意“三创”人才培养体系。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趋势,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获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3个。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前置到企业,探索形成企业出题、师生答题、政府助题的“新昌模式”,入选全国示范基地。

三、融合赋能,全方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服务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以“校企地党建共同体”等为纽带,聚力平台建设、强化科研服务、助力产业升级。一是面向国家战略,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积极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共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0余个。积极探索“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合作新模式,打造“党建+科研+发展”的创新生态。建立“校企地党建共同体”40余个,与柯桥四位一体打造“鉴湖实验室+研究院+研究生院+校地党建共同体”,获批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建成启用临平校区(时尚学院),致力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创新特色学院。开展有组织的服务,将学科团队前置到产业集聚区,建立地方产业研究院14个。依托学校地方研究院开展“百个支部进百企”“教授河山行”等系列活动,赋能地方企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提高站位,找准定位,把握方位,凝心聚力冲击“双一流”建设,为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浙理工力量。

加大顶尖人才引育力度 打造中医药人才新高地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决策部署,推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2022年,学校新增国家级人才8人次,省“鲲鹏行动”计划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人才项目实现新突破。

一、坚持党管人才,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制定实施学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党委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审定重要人才工作事项,将人才工作纳入二级学院党委述职考评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人才工作的高位谋划。将2022年确定为“人才队伍建设年”,组织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举措,聚焦中医中药重点学科领域,紧扣“吸引、培养、用好”3个着力点,深入实施一流师资引育工程。三是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组织高层次人才赴延安开展“喜迎二十大 · 奋进新征程”专题教育研修,召开“踔厉奋发启新程,传承创新谱新篇”高层次人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引导高层次人才增强使命责任,弘扬优良作风,积极奋斗奉献。

二、坚持目标导向,创新引育机制

一是锚定一流目标。成立一流师资引育工程工作专班,主动对标全国6所进入“双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对照省“鲲鹏行动”计划和省教育厅“双百行动”计划,制定学校年度人才引育任务清单。压紧压实人才引育责任,建立学院、附属医院人才工作排行榜,积极营造人才引育赛拼氛围。二是创新引才机制。常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百人计划”、青年人才“蓄水池计划”、民间名中医人才“纳贤计划”,推进院士双聘、柔聘工作,筹建院士工作站、海外引才工作站。构建基于不同学科要求的分类引才标准体系,实行人才引进“一院一策”“一事一议”,落实学院与附属医院人才双聘制度。探索实施激发全员引才活力新机制,设立引才“伯乐奖”“纳贤奖”。2022年,全职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并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全职引进省级人才6人,柔性引进院士2人。三是升级育才举措。出台学校《“远志人才工程”实施办法(4.0版)》,以培育顶尖人才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远志名师”“远志学者”“远志杰青”“远志优青”“远志优博”5个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和支持政策,试行长周期考核制。改革“中医药传统特色”学科人员职称评审标准。加强名中医研究院、中医药科学院等平台建设,助力人才成长发展。2022年,入选首批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入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

三、坚持暖心服务,优化人才生态

一是优质服务赋能。根据拟引进人才的不同学科及文化背景,个性化制订来校考察方案,引进入职后配备专人对接,提供“一对一”服务。及时跟进做好人才服务工作。二是精准服务解忧。紧盯人才最为关心的诉求,积极改善校内人才公寓条件,主动协助引进人才租房购房,解决家属就业;推进附属小学、幼儿园建设,着力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发挥附属医院优势,为人才提供便捷医疗就诊服务。三是贴心服务温情。落实校院两级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常态化开展节假日领导慰问人才活动,利用暑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到庐山等地疗休养。

下一步,学校将认真落实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这一主题主线,进一步实施超常规的人才政策举措,加大顶尖人才引育力度,着力建设中医药人才新高地,为建设高教强省、健康浙江作出积极贡献。

聚力“三个一体化” 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扎根区域,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强化校地合作,以“三个一体化”的新实践,打造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新格局。

一、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促进产科教一体化

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方向,学校致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一是科技赋能推动专业升级。职业教育的高质量,根本在于专业的先进性。学校立足新科技时代,强化技术技能的融合交叉,推动专业现代化改革;将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广泛融入专业教学,加快专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双碳目标、生态文明、清洁生产,推动专业绿色化改造。2022年,学校2个高水平专业群在国家“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中位居全国同类专业群前茅。二是打造产科教一体新平台。深化科教融汇,需要将学校的“科”与“教”根植于“产”的土壤。为此,学校从产科教一体化入手,整体提升“532”产教融合平台,打造主体多元、利益互融、层次高端、功能多样的产科教平台。如与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农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规划建设541亩实验农场,共建金华两头乌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实验室,提档建设区域“乡村振兴创新综合体”,促进区域农科教一体化发展。

二、校地合作、融合发展,推动中高职一体化

深化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是完善我省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举措。学校以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主动下沉县域构建“主校区+N个分校区”办学新格局,积极打造区域融合发展生态。一是共建武义学院。学校实施面向山区县的“共同富裕+”职业教育专项行动,与武义县共建武义学院,总投资14.12亿元,规划用地500亩。目前已举办4个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开辟水疗康复、旅游康养营销等特色方向,让更多的山区县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了3个专家智库,共建1所温泉康复医院,开展“五融五共”党建共建,为山区县发展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持。二是共建永康五金智造产业学院。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是“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学校与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共建永康五金智造产业学院,打造以县域现代产业学院为形态、以中高职一体化为核心的区域产教联合体新样本,探索职业教育与县域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此外,学校面向山区26县的磐安县,以PPP合作形式托管磐安县职业教育中心;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以附属职校方式共建九峰职业学校。

三、标准引领、课程创新,深化学训创一体化

教育创新源于教学实践。学校聚焦学训创一体,持续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和新技术课程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探索“现场工程师”培养。依托产教融合平台,以教促产、以产助学、产学互动,探索学训创一体化的教学行动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工匠型的“现场工程师”。2022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21项,位居全国高职第一;学校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二是深化“课程适应性”改革。强化“课程适应性”理念,探索“岗课赛证”融合新机制,整合集聚产业资源、科技项目、企业素材,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开展“课程·课堂·教师三位一体”课程迭代改革。在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中,连续4年获得一等奖数全国第一,成为教学创新的全国标杆。

金职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院校实践,助力我省“两个先行”建设,助力金华国际枢纽城、现代都市区建设。

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 打造平安校园新“枫”景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深耕“枫桥式”警校共建服务站这一重要阵地,2022年开展安全巡查256次、安全宣传教育82场次,确保“小事不出校,矛盾不上交”。学校获得教育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央综治委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获评浙江省首批5A级平安校园、浙江省治安安全示范单位。

一、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学生社区治理创新

一是率先推行学生自治管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组建学生社区自我管理组织体系,成立学生自治自律委员会机构,由学生社区专设的校级学生组织—公寓自治会—单元楼—单元层—寝室的五级组织构成,自治会主席兼任社区团工委副书记,联合楼长、层长和寝室长等开展学生事务管理。二是率先打造“六位一体”自治模式。2010年成立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重点提供党团、日常事务、后勤、安全保障、身心健康、文娱等管理服务。学生累计预约心理咨询和参加“朋辈”辅导年均2200余人次,累计预约学业、就业、法律、情感专家咨询年均800余人次。三是率先成立警校共建机构。2020年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升级提档,联合属地公安成立全省首个“枫桥式”警校共建服务站,下设社区警务室、学生事件调解中心、安全服务保障中心、国防教育宣教中心,充分发挥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安全咨询、民生帮扶等功能。

二、一面旗帜强引领,推动党组织进学生社区全覆盖

一是坚持“大党建”统领“大治理”。成立学生社区党支部,具体负责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学生社区内的每幢公寓楼成立学生党员工作站,公寓楼层成立党小组,建立党员工作站11个、党小组68个,构建“社区党支部+党员工作站+党小组+党员”四级组织覆盖模式,召开学生社区基层治理联席会议10次,建立师生“需求清单”36项,盘点学生社区“资源清单”12项,议定惠生“项目清单”22项,选树50个“文明示范寝室”和100个“星级卫生寝室”。二是坚持“小网格”编织“大服务”。根据公寓楼栋数量、学院分布特点、社区学生人数等情况,按照6人的标准把学生社区划分为1662个网格。把8个二级学院、1662个寝室都覆盖在网格之中,将基层党建、住宿服务、环境卫生、安全稳定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将11个党员“创先争优”服务示范点的516名党员划入1662个网格,采取“线下+线上”的方式收集学生需求。

三、一个目标促化解,加强高素质矛调队伍建设

一是“属地民警”驻防。警校联合成立白杨青牛工作室,成员共有13人,每日安排1名民辅警在学生社区值班,解决园区内各类矛盾纠纷求助,开展反诈宣传活动和公安民生服务事项等。目前,工作室已运行870天,受理矛盾纠纷128起,开展反诈宣传活动43次,服务户籍业务办理583人次。二是“师生团体”助调。整合退役士兵大学生、学生干部、楼长、层长、寝室长、安全信息员等群防群治力量,组建“专业顾问团”“教师调解员”“老兵联络员”“朋辈帮扶员”等4支80人的调解队伍,成立“舒心之家”,创立倾听、共情、找焦点、找结合点、握手言和的“五步”调解工作法,形成“铁哥说理”“安全青年说”等矛调品牌。“舒心之家”共接待学生123人次,调解矛盾纠纷27起,调解成功率和满意率达100%。

四、一张网络全覆盖,构建智慧社区平安建设新格局

一是精准管控校园风险。以数据模型为支撑,分析研判场所设备风险、人员动态风险、管理引导风险等3大类23个方面332个风险点1563个危险源,对全校的安全隐患风险实行清单管理。同时按照从高到低分别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标示,实行各部门风险隐患差异化管控。二是动态监测预警信息。以智慧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校园“平安一件事”数字化应用场景平台建设,积极搭建信息摸排预警网络,每日24小时平台处于监控状态,做到快速响应、科学处理。目前,已接收各类安全隐患信息268条,其中涉及学生求助类192条、突发心理危机类4条、寝室消防安全类37条等。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