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单一到主动多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人工手动到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张文静
一、实践背景
习题讲评课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在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提高个性化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该课型存在教学评测内容不够高精准、学习评价样本不够“大数据”、学习纠错指导不够个性化等痛难点。
为此,2018年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依托智学网成立省内首个大数据教学支持中心,同时策划了“一册一课一中心: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习题讲评课研究”顶层设计,即以个性化学习手册为抓手,以基于个性化学习手册的习题讲评课为突破口,以大数据教学支持中心为技术保障,主动探究基于大数据精准研判的习题讲评课,聚焦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及学习流程再造,建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学情精准研判的精准课堂指导和精准作业纠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践内容
(一)确定基本模式:“1师+X生”
所谓“1师+X生”是指在习题讲评课上,有1名教师作“主导”,X名学生助教作“主线”,带领其他作为“主体”的学生共同高效完成习题讲评课。
这一模式的基本流程为:课前,教师开展成绩评价,明确讲评重难点,选定讲评方式,进行学生分组;课中,学生自主核对、同伴互助,X小组讨论释疑、梳理思路,X组长提问,集体变式巩固,教师案例分析,拓展提升;课后,变式拓展,学生个性化自选作业。
“1师”的作用在于对数据的分析、评价、运用,通过数据确定讲评重难点、讲评方式及分组等。这是该课型最关键的一环,助力教师由“凭经验的模糊教学”向“依数据的精准教学”迈进。
(二)提出实施策略:“X生+X法”
为提升“1师+X生”模式的实施效果,笔者在实施中对“X生”设计了X种执行方案。
1.“X个团队”打造策略
“X个团队”分异质化和同质化两种,具体视情况而定。
比如,学考模拟卷的习题讲评课,试题难度值较低,学生总体得分率较高,一般采用异质化小组模式。先根据得分,按一定比例分为A、B、C3个层次,然后从各层次中分别抽取2名学生,形成2A+2B+2C组合。这样形成的若干小组内,每一题都有答对的学生可以对答错的学生进行辅导。
该团队需配备1名组长、1名发言人和1名记录员。组长组织开展研讨活动时,发言人要总结小组讨论情况及未解决的难题,必要时进行汇报;记录员记录组内提问、答题人员及次数、答题方法与过程等。
高考模拟卷的习题讲评课,试题难度值较高,学生总体得分率较低,一般采用同质化小组模式,即结合错因,根据知识点分组。这样,同一个知识点中错误率较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可以共同研究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梳理答题技巧,突破难点,实现共同进步。
划分小组时要特别关注错题很多的学生,他可以被划分进多个小组,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情况来决定。同时,每个小组需配备1名学生助教,对组员的思考、研讨过程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总结失分原因,梳理解题技巧。
2.“X个助教”辅导策略
“X个助教”可由优秀生担任,也可由其他学生担任。只要辅导到位,中等生甚至学困生担任助教的好处将会更多。
一般题目,很多优秀生可直接充当“小老师”。不过,对于自己明白但讲不明白的优秀生,教师须就其逻辑表达展开辅导,引导他们事先梳理好解题思路。
让某一知识点得分率较高的其他学生在各自优势知识点小组里担任助教,能让他们感受到信任,看到自己的优势,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更好地促进学习。
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这类学生对题目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先带领他们弄懂答案,分析答题思路,然后梳理出答题技巧。
3.X个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培训策略
X个学生团队和助教,需要教师每次活动前根据数据进行调整,并提供适时辅导,但组长、发言人和记录员只要在开学初进行1次培训即可。
组长要起到综合协调作用;发言人要能听取组员的讨论内容,结合自身思考替小组发声;记录员则要认真听取本组成员的提问及答疑,做好记录和次数统计。
(三)制定评价标准:“3维+6项”
评价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我们主要从“学生主体地位”角度考虑,设计了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3个维度,以及同伴互助、合作释疑、展示强能、拓展固知、积极互动和主动记录6个项目。
每次讲评课后,让学生完成一次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的工作。最后综合三方分数,评选出“最佳学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实践成效
经过3年多的实践,该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从被动单一到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学个性化学习手册,提升了自我认知能力;参与小组讨论,提升了学习积极性与合作探究能力;担任助教等角色,提升了组织协调、思维表达等综合应用能力。
从人工手动到人工智能的教育技术转变,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习题结果分析,赋能教师精准备课;设计基于个性化学习手册的习题讲评课活动,倒逼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保证习题讲评课质量、提升习题讲评课内涵,促使教师钻研命题,激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