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

从“醇美语文”走向“醇美教育”
——记浙江省杰出教师、绍兴市塔山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燕芬

□本报记者 舒玲玲

走出校门,沈园赏秋、鉴湖观水、秋瑾故居寻访烈士风骨、鲁迅故里品味笔下风情……绍兴市塔山小学的学生们时常徜徉在“越文化”中,留下一串串稚嫩的脚印。这份恣意背后,有一位鼓励他们走出去拥抱家乡、感悟家乡的“大家长”——省特级教师、集团总校长叶燕芬,她以课程为皿、“越文化”作酒,于校园内外“酿”出了一堂堂“醇美语文”课。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在叶燕芬看来,“越文化”源远流长,绍兴百姓无不引以为傲,“孩子们都是在乡土地域文化的哺育下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她将语文课程改革“美”的方向与绍兴地域文化“醇”的本质加以结合,提出“醇美语文”教学主张。前不久,她还被评为浙江省杰出教师。

课堂教学活色生香

1992年,从师范毕业的叶燕芬入职鲁迅小学,师承时任校长董建奋。在一堂语文课上,为帮助学生掌握桥墩的概念,自小美术功底扎实的她直接把南京长江大桥画在了黑板上。那堂课,不仅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董建奋也很认可,“把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图示化,非常便于学生理解”。

原来语文课堂也可以成为一个融合多种艺术元素的载体,用美的感染力影响学生。受此鼓舞,叶燕芬在探索语文之美的路上孜孜以求、越走越实。汉字文化的拓展之美、汉语韵文的音乐之美、文本典故的追溯之美……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她发现统编教材中的诸多课文都与绍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成功的教育,必然根植于地域文化的绵绵文脉之中。”叶燕芬开始尝试将“越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以“越文化”之精华润泽语文教学之美,建构“醇美语文”教学主张,探求语文审美教育的地域个性和乡土特色。

譬如在上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这一单元时,因为“少年闰土”等故事就发生在鲁迅故居的“新台门”,叶燕芬便以此为线索,启发学生寻找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与绍兴乡土风俗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联结在更多的课堂上发生——上《大禹治水》,她带领学生结合谷雨时节的祭禹活动,了解大禹的丰功伟绩;上《乡下人家》,她和学生分享作者陈醉云留下的对故乡绍兴农家的童年记忆……

不仅如此,叶燕芬还立足统编教材,专门编制了“越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实施纲要,从名士精神、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特产风物等4个方面开发实施内容,继而提炼出随教材课文、随教材单元、随“越文化”项目等3条融入路径,将“越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变革语文育人方式联系起来,实现了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大幅提升。

“都说语文美,越乡的语文更有醉态之美。”叶燕芬眼中“醉酒的语文”至和、本真、厚重、芳香、有味,“质地醇厚、味美醇香的绍兴黄酒慢慢品、微微醉的感觉,不就是艺术的语文的本土化境界吗?!”作为越乡语文的一分子,她创造性地提出“醇美语文”主张,描绘出基于地域特色的语文之美。

一路追光一路芬芳

叶燕芬和她的“醇美语文”,在小语界极为“出圈”,这与她辗转任职多校不无关系。“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它是由一个个地域文化组成的,我们一定要守好本民族的东西。”2006年调任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校长后,她深入研究了当地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艺术文化资源,“我们要将这些瑰宝挖掘出来,给艺术学子打下文史哲的基础”。由此,上中下3册《大艺术教育启蒙读本》校本读物应运而生。

“我们形成了基于越乡本土之美的审美观,构建了‘醇美’的教育绿地,但基于‘越文化’的守正与‘现代化’的创新,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引领现代学校发展?”叶燕芬从未停止思考。在“醇美语文”理念的映照下,她将“越文化”深化到学校主题文化建构中,提出以“越文化”“醇”的地域特色与教育改革“美”的发展方向相结合的“醇美教育”来引领现代学校发展。

在蕺山中心小学筹建蕺山新书院,并以“越文化”为主线开发《蕺山新书院国学读本》,将国学经典、古越文化、蕺山文化等资源充分整合;在成章小学开发“走·学成章”维新课程群,编印融陶成章开放维新思想和新时代创新实践于一体的校本读物《走·学成章》;在塔山小学提炼出“崇德尚美、塔山应天”办学理念,编写校本读物《学史崇德》……历任4所学校的校长,叶燕芬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不断印证着从课堂走向课程,从“醇美语文”走向“醇美教育”之路。

如今,叶燕芬还成立了省市区校四级“醇美语文研究共同体”,形成省市区校四级联动工作室机制,并通过成立青海大柴旦名校长工作室、中西部名校长联合工作室等,带领省内外教师共同发现“醇美教育”的魅力。

打破围墙共建共享

“古城的每条小巷都承载了绍兴的回忆,小巷培育出的一批批绍兴栋梁之材,为经济变化、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小课题“寻找塔山脚下和畅堂的历史记忆”的实践报告中,有塔山小学学生表示,生活在这样人杰地灵的绍兴,她会更加努力。“为什么是‘周恩来祖居’而不是‘故居’?”“王冕的洗砚池就是王羲之故居的洗砚池吗?”……就地取材的“越文化”项目小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也提高了他们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不只语文课要打开视野,办学治校更要打破围墙。塔山小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塔山文化区域,与鲁迅故居、沈园、青藤书屋为邻,与市图书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文旅集团等社会公益机构相近,与绍兴文理学院、绍兴技师学院等院校联系紧密。在叶燕芬看来,这些宝贵的社会资源都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助力。“去年‘双减’政策落地后,我们第一时间就通过党建‘契约化’共建的模式,在这些文化单位建立课后托管服务活动基地。”

“听完‘绍兴历史上的八个高光时代’,我更加明晰绍兴历史的脉络。后来,我们还组建了‘鹰隼’小队,一起探究绍兴历史。”去年11月,塔山小学与绍兴市图书馆联袂推出“身临史境·走进典籍里的绍兴”活动,学生朱守静有幸成为“越史班”的一员。“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了1年时间,我们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身临史境’体会不同朝代下的绍兴及其历史文化。”叶燕芬感叹说,“双减”之下,文化教育也有了更为灵活的载体。

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大学生带着塔山小学学生一起做实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手把手教学生种植瓜果蔬菜,徐渭艺术馆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深度研学基地……“今年学校‘双减’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越文化’研学。”自诩“红娘”,叶燕芬连暑假里都忙着“撮合”古城内的文化单位跟塔山小学“结亲”。在她的努力下,塔山小学已与周边14个党组织和单位签订共建协议。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