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即日起,本报开设《二十大精神大学习·思政课教师笔记》栏目,约请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一起学报告、谈认识,说体会、讲故事,敬请关注。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应维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时间融入思政课是每位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而探清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逻辑和路径,这是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前提。
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找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及大学生成才之间的关联,这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逻辑起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最新内容,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和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联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蕴含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内容,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观点、战略,直接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教学内容,讲清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厘清新征程、新目标、新战略,使大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有助于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航。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党史观、社会主义发展史观、国情观、中华民族发展史观,以及“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其次,要建构问题逻辑。坚持“精”和“管用”原则,抓住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涵和实质,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注重逻辑关联,建立“问题锁链”,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
按照收集问题、整理问题、串联问题的思路来建构问题逻辑。首先,思政课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课堂问答、网络答疑等形式和途径,收集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密切相关的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建立问题库,弄清大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知状况、兴趣所在和疑惑之处。其次,按照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遵循“五个牢牢把握”、紧扣“七个聚焦”的要求,坚持整体把握与突出重点、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理论宣传与价值塑造相结合,以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标准,对收集来的各类问题进行甄别、筛选和归类。最后,把国家发展主题和学生成长主题结合起来,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关照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依照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认知逻辑等形成“问题锁链”。
再次,要开展问题导向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来牵引,通过问题解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方略。
在教学内容建构上,要以“问题”为纽带。比如“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教师在解析这个问题的时候,通过展示全面脱贫、推进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让大学生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可以通过专题教学集中讲授,比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角度凝练专题,讲清楚“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的深刻内涵;也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结合进行分散讲授,比如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可以分别贯穿到相应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去讲授。在教学设计上,思政课教师应该从日常生活、时事新闻、历史典故、领袖金句等引出教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之生动形象并富有悬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分析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即从科学角度帮助青年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更要从价值角度帮助青年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