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纯纯 朱诗琪
编者按:“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张桂梅校长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有一股劲就出一分力,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在“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基层教师也如张桂梅般有着坚如磐石的信念,对教师职业的崇高信仰、对教育共富的深刻认识,让他们迸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们是浙江大地上的教育“燃灯者”。
今年4月,袁恩忠向安吉县教育局提交了一份报告:申请在安吉县报福小学留任。理由很简单——“想把一件事情做完整”。
这“一件事情”却不简单——5年内成为中国新乡村教育的样板。这是2021年元旦假期,袁恩忠和全体教师花了三天两夜的时间“吵”出来的愿景。
“在农村工作了22年,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做完整,我会觉得很可惜。”对未来乡村教育的模样,袁恩忠有自己的摹画,不论是校园文化、学校管理,还是课程改革、学生评价,他都进行了详细且系统的顶层设计。而在这之中,袁恩忠最花笔墨的地方正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能‘造血’,就不怕‘献血’”
工作22年来,袁恩忠只经历过一次工作调动。在位于安吉县最北面的高禹小学工作15年,从普通数学教师成长为校长后,他来到了地处安吉县最南面的报福小学。
身边教师的“流速”却很快。“早先教师调动还没有限制,一个学期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名教师一起调出,这是很痛苦的事情。”袁恩忠说,在报福小学工作的7年里,学校半数左右的教师都换了人,“但每次有教师想要调动,我都是支持的”。
支持的背后是袁恩忠的决心——学校培养教师的速度一定要与“流速”匹配。“我们能‘造血’,就不怕‘献血’。”相较于调动,袁恩忠更害怕教师们处于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状态,他笑着说:“教师有成长需求对学校而言肯定是好事,而且从我们学校出去的教师都很抢手,这也是为整个安吉教育作贡献。”
抢手的背后是一系列高招:磨教材、磨错题、磨课堂、磨技术,每个教师都要经历属于自己的“四磨”;备课模式则采用“私人定制”,“详备式”“环节式”“片段式”任其挑选;“青蓝结对”不再是学校分配,而是新教师主动提出申请,不限年级、学科……
在这之中,“有思考的手工备课”是袁恩忠贡献出来的“独家秘籍”。27岁就成为省教坛新秀的他认为,“备教材”也是“备学生”,备课本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但现在很多教师喜欢复制粘贴网上现成的资源,根本没有思考的过程。
一开始有教师不愿意执行,认为手写备课本完全是浪费时间。袁恩忠说服他们:“哪怕是直接去抄一些现成的资源,也是一种内化,比如为了少抄一些,需要选择最有用的内容,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教材的研究。”袁恩忠工作至今积累的40多本手工备课本,以及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等20多项荣誉,也给了其他教师信心。
“把工作落实落细,成长会慢慢来的,想要的东西也会慢慢来的。”袁恩忠对新教师说最多的就是“不要急”。
“把花插到花瓶里”
“老的老,小的小”,这是袁恩忠刚来到报福小学时对教师队伍的印象,但正是在“老”中,他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力量。
学校里有6名教龄在30年以上的党员教师,从参加工作起就一直扎根在报福小学。邹青在40岁那年遇到了最后一次外调机会,却因为一句“学校缺数学教师”毅然留了下来;同为数学教师的竺良鑫则是学校的“救急员”,哪里岗位有空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潘美姣虽然身患疾病,却从不把自己当作病人,没有接受过学校任何的特殊待遇;语文教师黄继红常年扛起毕业班班主任的重担,被同事称为“把关师傅”,她说“我们把青春都奉献在了这里,现在报福小学就像是我们的家”……
一本以她们的故事为内容的校内刊物《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由此诞生。学校党支部为她们取名“冰雪红梅”,寓意着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将她们的故事融入“十全十能”“食育”等课程中,向师生、家长、社会宣讲。去年,“冰雪红梅”中的两名教师杨晓红、项美姣正式退休,今年又有“新红梅”加入了团队。黄继红说,这些都在鼓励她继续做好新教师的榜样,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良师”。
“老教师的一言一行有时候比校长的话还有分量。”为了让“老”与“小”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袁恩忠专门在办公室安排上采取了“新老混搭”制,并鼓励每一名教师写下温暖自己的教育故事,集结成册,人手一本。
这些工作都是袁恩忠“专门下了功夫的”,但他不承认自己的功劳,“花本身就开得很漂亮了,我只不过是把这束花插到了花瓶里”。
“多做一些、做好一些”
这个学期,袁恩忠为报福小学专门“请”来了安吉县的4位名师。
和他们一起来到校园的还有:一、二年级学生的课表上第一次有了英语课;学生们每周都能上书法课;师生进出“食育馆”的时间变多了,有些课堂直接“搬”入其中;“幼小衔接”课程有了专项课题……
对书法教师方华的邀请在两年前就已经发出。2018年方华从章村小学退休,多才多艺的他成了“镇里的宝”,组建了威风锣鼓队、凤鸣合唱团、老年书法班等团体,生活更加忙碌了,也因此拒绝了袁恩忠的前两次邀请。今年暑假,袁恩忠对这位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发出了第3次邀请。“我要是再不答应,就有违教育初心了。”如今,方华每周在报福小学开设14节书法课,每天奔波30多公里授课,力求3年内将该校书法教育打造成县级特色。
英语教师陈飞则是在接到袁恩忠邀请电话的当天就做出了决定。“我有点想念乡村的孩子们了。”工作的前4年,陈飞也是在一所乡村学校任职。来到报福小学后,陈飞发现学校里只有一名英语专职教师,她觉得任重道远,“既然来了,我就要用自己的专业和经验让学生受益,更重要的是我要组建一支强大的英语教师队伍”。
“希望3年支教期满,我们离开的时候,报福小学的师资力量能整体提升,所有的优质课程都能够继续成长。”陈飞说。而这也是4名教师的共同期待。
郑亚琴对此很有信心。拥有省首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和湖州市综合实践、劳动教育骨干教师等多个头衔的郑亚琴是一名“综合型选手”,在报福小学,她不仅要承担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还要负责劳动教育、少先队等工作。为了节约时间,郑亚琴选择住校。令她没想到的是,报福小学的教师比她还“拼”。“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很晚,住校的教师常常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郑亚琴成了大家长,催着教师们去睡觉,可往往回到寝室,大家又会聚在一起继续讨论上一阵子。
语文教师陈晶晶也常常被同事们感动。作为省先进教研组组长、安吉县教学能手,陈晶晶有时需要与其他教师换课,外出送教。只要她开口,对方总是毫不犹豫地答应。“有一次我看见那个老师的课表上原本就已经有5节课了,内心真的是既愧疚又感动。”陈晶晶觉得,自己一定要做出点什么。
最近,4名教师都向袁恩忠提交了一份“三年规划”,一条条列明自己要达成的目标。“这是一份‘军令状’,之后我们会进行详细讨论并逐条确认,每一年都要进行考核。”袁恩忠期待着每一条规划都能落地生花。他觉得,做一名农村校长,是在“托底”,“现在有能力、有方法,就要多做一些、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