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焕荣
“在学校学习4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毕业后就能拿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凭,还能在本地找到好工作。”今年,相比学哥、学姐,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高一新生方欣怡在填报专业时有了新的选择——区域中高职一体化电子商务专业。
“在学院的产教园里实习,既可靠又方便,工作上遇到问题,还能同时向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师傅请教。”近段时间,学生张立正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的企业里实习,仅1个月的时间,他的职业技能就有了明显提升。
“我正在柯城区陪产妇坐月子,这两天又有人向我预约明年的档期,可惜接不了,因为早就被人预定了。”2013年,刘梅青在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接受了专业的家政培训,现在她做月嫂的工资每月已经超过了2万元。
……
10年来,浙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正实实在在地惠及每一名学员。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产教融合为鲜明主线,浙江着力打造体系更全、质量更高、贡献更大的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培育精益求精的“浙江工匠”和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改革推进深入,建设成效明显,发展态势良好:在首批国家予以激励支持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份中,浙江名列第一;全省有15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入围总数居全国第一梯队;连续10余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金牌获奖数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 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新学期伊始,宁波行知职校区域中高职一体化电子商务专业的39名高一新生就在学校的组织下走进了校企合作企业——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新生始业教育。该校信息技术与新商科系部主任王曼娜告诉记者,接下来的5年时间,这里将成为学生们实习实训的“大本营”。
今年5月,为针对性培养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提升所迫切需要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探索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方式,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首批13所中职学校、14所高职院校参与改革,计划招生1030人。宁波行知职校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随着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和综合文化素质要求不断升级,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和学生对学历和技能“双提升”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愿望更为迫切。
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完善职业教育“育人链”,畅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10年来,浙江着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序推进中职与高职、高职与职业教育本科的贯通培养,逐步扩大了一体化设计、长学制培养学生的比例。据悉,到2025年,长学制招生要达到中职招生的40%。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关键看教学,教学的核心是课程。”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丽娟介绍,从2021年6月开始,浙江就全面开启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本土化”尝试,着力构建一体设计、递进培养的省级标准,探索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首批共遴选30个量大面广、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社会需求相对稳定、适合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专业先行先试,有16所高职院校参与改革。“目前,已有23项中高职一体化定向专业的教学现状调研报告通过评审,新的职业能力标准也于今年9月完成制定,到12月底,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标准重建将基本完成。”于丽娟说。
为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一步,我省还将继续推动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延展,并作为关键环节予以突破,使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就可以无缝衔接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紧贴产业办学 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列车运行正常,完毕。”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临杭大道站的车控室内,综控员吴思权正通过对讲机与值班员对接工作。吴思权是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年6月柯桥段开通前,他就已正式入职,成了临杭大道站的第一批综控员。“早在2015年,我校就捕捉到了绍兴地铁产业的发展契机,并及时开设了对口的新专业,这既为地铁产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技术性人才,也实现了学生的精准就业,可谓一举两得。”校长於芳说。
对接产业办专业,育企业所需人才,这是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三大科创高地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不断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在专业设置上优先向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和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专业全部覆盖现代制造类、服务类和农业类等所对应的产业,促进了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
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一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体系,就必须突出服务产业发展的选题导向,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为此,这些年来,我省各地各校纷纷展开了探索。
台州市抓住“活力温台”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试点契机,推出全国首个地级市《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施意见》,以落实混合所有制办学创新作为全市建设职业教育“窗口”城市的重要抓手,形成了“政府统筹、多元办学、立体育人”的“台州样本”;温州通过健全“名企办名校”“名企办名专业”等多元办学机制,力图突破产教融合发展瓶颈,有效地激发了办学活力……
多年来,我省逐步构建了由地方政府统筹、高职院校牵头、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在组织架构上,专门设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组成的产教融合联席会议,成立了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的10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在办学模式上,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省发展改革委等8个部门推出了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建设重要举措,现已培育建设13个联盟、20个示范基地、106家试点企业、63个工程项目、204个育人项目。同时,还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目前已有217个职教集团与9674家企业结成紧密合作关系,共遴选建设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20个、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114个。在育人环节上,我省持续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现有教育部试点单位24个、省级试点单位168个。
积极参与“扩中”“提低”改革 健全完善“聚力共富、育训并举”的服务体系
郑芝仙是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的一名农村妇女,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以前只能在家附近找些杂活干,“又累,挣的钱还少”。去年,56岁的她参加了衢州中专举办的乡村未来社区小吃产业培训班,不仅学会了油炸馃、臭豆腐等多种衢州特色风味小吃的制作手法,还取得了相应的结业证书。“有了这门手艺,我不用出门打工,在家门口摆摊就能挣到钱。”郑芝仙告诉记者,现在来余东村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仅国庆期间,她就通过摆摊挣了近5000元,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有着更为密切的价值关联,在推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支撑“扩中”“提低”改革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此,多年来,我省职业院校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面向全体劳动者特别是重点人群开展职业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口帮扶的常山县球川镇建成1200亩蓝莓产业基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立足文旅融合赋能共同富裕,为衢州市柯城区、磐安县、仙居县等地文旅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成效显著……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还聚焦共同富裕开题破局,积极推动政策和资源向山区26县和海岛倾斜,以更大投入、更强力度、更新举措,助推山区海岛职业教育跨越式迈向高质量、现代化,助推山区海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已组织14所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与26个加快发展县中等职业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共建31个专业点、23个实训基地、10个职教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