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星期

学科整合:玩转项目化写作


□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胡秀琴

一年前,笔者所带的班级刚刚进入三年级。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保护好他们的写作兴趣十分重要。正如我们平时说话,内容都是喜欢说或有必要说的;写作也一样,如果没有发生什么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不会感到喜欢和有必要写,也就写不出什么文字来了。有东西写,才会使学生慢慢地“喜欢写”。

基于同时任教语文和科学2门学科的条件,笔者开始了学科整合的项目化写作探究。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学科整合式的项目化写作学习活动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听说读写这3个维度的互联互通,更为高效。

项目化写作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有所写”,还要提供更多指向未来社会生活的应用场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审辩式思维的方法,赋予文字鲜活的生命。

笔者对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写作内容《我的乐园》《我的奇思妙想》《我学会了……》《我的“自画像”》等进行了“二次开发”。

笔者还将四年级下册科学《电路》《岩石与土壤》3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破格组建”,重构为“凤仙花的一生”“点亮石头屋”2个项目,每个项目各有5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各自对应一个系列的子问题,共同构成问题框架系统,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

互联网在项目化写作中能发挥怎样的功用呢?笔者认为,互联网平台有别于一般多媒体提供的相对静态的教学资源,其开放、多向、立体等的特性,为项目化写作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互的、可控的教学。

如“点亮石头屋”的“学习任务一”:认识岩石,从一粒尘埃到千岩竞秀。

笔者要求学生阅读《矿物和岩石》(德国)和科学教材《岩石与土壤》,观看视频《岩石学者 Men of Rock 2010》,对地球是如何运行的、岩石是如何产生的等科学问题形成基本认识。

结合本组文章及视频材料,联系生活,小组内合作画一张有关岩石知识的思维导图,并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供各小组互评互学。

教师选择一部分优秀的思维导图,并加上点评,线下在班级展示。

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项目化写作,学生之间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能够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对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实现双向拓展,达到个人学习行为最大程度的自主。

“学习任务二”要求学生收集石头屋的照片和造屋视频,尝试自己搭建石头屋;“学习任务三”阅读科学教材《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利用科学学具组装简单电路,在石头屋安装小灯泡并点亮它,欣赏霓虹璀璨的城市夜景并探究城市是如何被点亮的。

以上部分与科学学科相关,后面这部分完成语文学科中的作文教学。

“学习任务四”要求完成一篇习作《点亮石头屋》、创作童话《石头妙妙屋》;“学习任务五”将小组内成员所撰写的文章按次序装订成册、编订目录、设计插图,每个成员将体会录制下来,以二维码形式收入项目成果集。

每个任务最后都要求在微信平台上展示成果,各组围观,互评互学,教师点评,并依据师生的建议进行二次修改。

项目化写作要求教师有过程控制的意识,能根据学情变化不断地调整方案,在微信平台和线下课堂持续发布任务指令,并适时整合资源,为学生的读写不断提供新鲜素材。

项目化写作的评价除了语言评价,也可以采用问卷星投票的方式,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投票产生最佳作品,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尤为重要。笔者设计了过程性评价表来进行,其中包括自评、互评、小组评等量化方式。

“点亮石头屋”项目化写作为期5周,超过半数的课时用于互联网平台学生,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说:“发布以后会期待别人的评价和点赞,还带些小激动。”“通过互相回复的方式,让别人给自己的文章提意见,吸取别人的优点,还增进了友谊。”

在5周内,每个学生共撰写了4篇文章,加上互动文字,生均3800字(最少2000多字,多则6000多字),写作数量、质量和效率均有显著提升。

而在“凤仙花的一生”项目化写作活动中,学生通过种植、观察、记录,历经3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以写促思”为重点的9项写作练习,人均撰写文字量将近6000字。

在笔者看来,学科整合的项目化写作最迷人之处在于——它会不断地生长。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启发,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建构知识,阅读量和写作量都大大增加。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形成了能力。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