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燕萍:一门“我们的课程”
康德曾说,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仙居县横溪镇中心小学校长蒋燕萍一直很喜欢这句话。
2020年疫情时期,她和所有语文教师一样,忙于落实线上教学。忙碌的同时,她也敏感地意识到,疫情发生后产生的种种社会现象是非常好的语文学习资源。于是,她从“社会参与”“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角度设计好总方案,确立“抗疫时刻,眼前的一切就是最好的学习”“2020年度‘明星’——蝙蝠”“疯狂的病毒在‘跳舞’”等微课主题,开发了12节疫主题读写拓展系列微课,引导学生通过微课阅读新闻时事信息、思考现象背后原因、书写内心真实想法。系列微课通过公众号推送,并在全校做了推广,还得到了全县乃至各省市兄弟学校师生的“云课堂”推荐,点击量超过7万。
那一刻,她真正感受到通过“课程创生”将语文学习与真实世界联结的巨大意义——这不仅提升了学生们新闻阅读、数据分析、信息整合等深度阅读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倡议书、建议书、研究报告等应用文的创作能力,更将一份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等人文精神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受这个疫主题读写拓展课程启发,全校20多名语文教师也自主开发了班级特色疫课程。
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她的工作岗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将学生学习联系生活,将语文读写联系真实”的课程开发理念却从未改变。她带领团队陆续开发了“读写春节”“知行节气”“万物生长”等课程,将专注于教师授课为主的“我的课程”变成关注师生互动、成长的“我们的课程”。
张强:一个教师发展共同体
平湖中学英语教师张强是一名典型的经由教科研成长起来的一线教师,他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尝试将教科研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经过10余年的持续努力,他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论文写作、课题研究、出版著作等领域全面开花。
2007年年底,张强发现一些青年教师面临着相同的教学困惑,于是他发起成立了一个敦促英语教师思考的共同体“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吸引了不少具有教科研热情的青年英语教师加入。张强通过拟定共同体章程,引导共同体成员立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自觉进行反思,互相监督,共同发展。因此,这些青年英语教师成长很快,共同体中的罗敏江、周华、吴国军等教师相继成为省特级教师。
针对本校教师科研薄弱现状,张强在校内主动成立党员科研志愿服务岗。志愿岗旨在充分发挥党员名师的先锋模范与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一种日常化规范运作的科研志愿服务机制。在服务过程中,张强将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科研经验传授给本校教师,进而带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升科研意识,助力教师可持续的专业成长与学校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在张老师帮助下,才一年,我就完成一个课题立项,一篇核心论文的发表。”曹丽燕老师说。
如今,张强已逐步将这样一种辐射引领拓展到更大的平台,借助他领衔的省名师工作室汇聚了一批有追求、有情怀、想上进的名优教师。他说:“要为持续推进教育共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虞博涵:一次“行程万里”的拍摄
除了是一名教师,缙云县工艺美术学校的摄影教师虞博涵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她常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帮助学生获国赛一等奖4次,省赛一等奖25次。
为了更好地发挥职校服务地方的精神,在校领导的策划下,虞博涵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带着团队师生在双休日、节假日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拍摄活动。行程万里,他们走遍丽水各县(市、区)拍摄了100多位百岁老人,在市文化馆举办了“百人万岁”展览,市委书记给展览写了前言。他们获得了40万元专项经费,公开出版发行了1万册摄影集。团队还拍摄了99对婚龄在60年以上的夫妻,用镜头记录了无数生动案例。
缙云烧饼是缙云的金名片,她带着团队拍摄了浙江省各地市的缙云烧饼旗舰店,助力缙云烧饼走向全国;她还带着团队进行了“丽水山居缙云乡宿”的宣传片拍摄。拍摄过程无疑是辛苦的,她和团队曾追着5点的日出拍专题,守着深夜的繁星做后期。“我们除了是一个摄影人,还是一个守夜人。”虞博涵笑着说。
卢晓宁:一次聚集教师智慧的征集
2011年,卢晓宁调入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从一名教师转岗成为一名职教教研员。关于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教研员,金华市教研室副主任、省特级教师朱孝平的话深深地影响着她。朱孝平说:“我们要善于发现,发现教师的亮点,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做好教师与学校发展的支持者!”
2012年11月的一天,一名入职职校不久的教师向卢晓宁诉说她的苦恼:不知道该怎么管好课堂纪律,怎么当好班主任。才短短3个月,她就想打退堂鼓。在跟这名年轻教师进一步沟通后,卢晓宁意识到,这名教师并非没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只是缺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方法与经验。之后,卢晓宁又碰到了不少有类似苦恼的年轻教师。
能不能帮助这些年轻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架设一座畅通无阻的“立交桥”呢?卢晓宁凭借自己在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10余年的教学经历,想到了从实践中找方案的策略。自2013年起,卢晓宁设计了征集教学故事的比赛活动,面向金华中职学校全体教师征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印象最深刻的教学故事。
故事是感人的、感性的,但仅靠感人,其教育借鉴价值是有限的。为让故事保有教育感性,又兼具教育理性,卢晓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对故事进行了解构与分析:既有批注式的点评,又有聚焦式的提炼;既指出了故事涉及的核心教育问题,又萃取了问题的解决方案。解析后的故事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等平台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赞赏。2018年,这些故事被编入卢晓宁的《教育教学案例中的金点子》,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展画在书序中写道:“这是一本众筹了普通教师智慧的书,看似平凡但却蕴含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