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彪
随着开学季来临,在社交平台上常常能看到有不少家长为升入小学的孩子办“入学仪式”。仪式中,一条红色的大横幅、一条写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红色绶带必不可少。伴随着积极向上的背景音乐,家庭成员挨个给孩子送礼物、送寄语等。礼物也都有着各自寓意,如大葱代表“聪明伶俐”,棒棒糖代表“越来越棒”等。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历来重视以礼育人。古时的入学礼就非常庄重,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环节,希望通过仪式让新生树立尊重师长的道德观念,也寓意着新的征程从此开启。近年来,也有不少中小学模仿古时的入学礼,让新生们度过仪式感满满的开学第一天。
面对家庭版“入学仪式”的流行,不同的人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赞成者认为,此举注重仪式感,有着美好寓意,可以借鉴。反对者则认为,花样太多了,搞复杂了,这种仪式说不定还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仪式是什么?童话《小王子》里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本质是对生活的深情、对人的深爱。生活需要仪式感,孩子成长更需要仪式感。笔者认为,对于刚离开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相比学校开学典礼带来的仪式感,家庭版“入学仪式”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深爱,感受到美好的祝愿和充分的肯定,进而勇敢地融入新集体,学会独立自主。
研究表明,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对于儿童入学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去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自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各省(区、市)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可见,家庭版“入学仪式”可以有,且非常必要。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携手。家长在参与孩子的入学准备过程中,更能捕捉到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和内心活动,从而实现与孩子良好的情感互动,让孩子产生“上小学真好”“我长大了”的心理感受。当然,仪式不应太奢侈,在注重仪式感的同时也要有每个家庭的独特内涵和风格,真正帮助孩子过好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这也是对家庭教育的一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