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丹丹 通讯员 王 献 徐兆成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50强,浙江省前10强;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07.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1814元、43914元……自古以来,平湖因粮多富裕,享有“金平湖”美誉。
这块闪闪发光的招牌背后,还有一组数据:每10万人拥有大学(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全国平均是1.54万人,浙江是1.69万人,嘉兴是1.52万人,平湖是1.44万人。平湖市16~59周岁的常住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低于全国、全省水平……
两组数据显示,“金平湖”的老百姓虽然口袋鼓起来了,但脑袋还要加快“富”起来。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正着力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27年,浙江将率先实现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今年5月,平湖市政府拟定《推进面向共同富裕的教育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向省教育厅申请试点。
6月9日,省教育厅研究同意平湖市率先在全市域开展面向共同富裕的教育改革发展试点,重点聚焦劳动年龄人口,通过强化社会人员学历、技能的需求分析,创新政策供给,推进政策集成,调动各方资源等方式,探索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实现路径。
这犹如一场及时雨,让平湖“学校后教育”的种子破土而出,蓄力生长……
农民变教授:参加培训学费能报销,评职称有奖励……
在广陈镇,“葡萄教授”马剑法很有名,他的创业故事更有名。
从平湖市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马剑法买了一辆小货车,辗转海盐、南湖等地收购葡萄运到上海卖。在上海的十六铺码头,他的葡萄总是被一抢而空。“我要的不是普通的葡萄,而是高品质的葡萄。”3年带着葡萄“闯”上海的经历,让马剑法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对高品质葡萄的需求。可是,高品质的葡萄需要先进的种植技术,马剑法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
“我参加过的培训多到数不清!哪怕一次只能学到一句对我有用的话,我都赚了。”马剑法笑着说。“作为一个农民,我很想学,但我不知道去哪里学。”在马剑法最迷茫的时候,是广陈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给他打开了一扇窗。后来,通过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平湖学院(浙江开放大学平湖学院前身)的学习,马剑法先后获得了专科和本科学历。
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烂了覆膜,17亩葡萄毁于一旦。得知这个消息时,马剑法跟妻子正在上海卖葡萄,外面下着暴雨,两个人红着眼眶坐在汽车里,相对无言。
“自古以来做农业就是靠天吃饭,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提高技术,让产出再高一点。”种植葡萄20多年,马剑法不仅获得了8项科技专利,还在2020年获得了高级农艺师职称,成为副教授级别的农民。从最早的1.8亩,扩大到17亩,又变为51亩;从单纯地卖葡萄,到办起葡萄采摘园,再到经营融合研学旅游的生态农场。马剑法认为思路决定出路,除了提高种植葡萄的技术,他在卖葡萄方面也有一套。很早就通过微信朋友圈和网络直播卖葡萄,马剑法常常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20年年初,马剑法决定换一个赛道,回三兴村担任村支书。“这件事我能做,也只有我能做。”马剑法深知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作为先富起来的人,如今他要带着全村人一起富。
2017年,广陈镇成为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传统农业逐渐被以科技引领的现代农业取代。与马剑法父亲这一辈人被迫成为农民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成为“新农人”,这个转折的背后,需要教育作为支撑。
“成校的培训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业有什么需求,我们就开什么课程。”广陈镇成校校长王建林说,今年在面向全镇企业和居民调研后,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农机修理工、园艺生产技术员和农作物种植技术员等4项培训会在这个月开展起来。
据了解,平湖将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通过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广陈镇农开区的特色优势,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开大平湖学院等高等院校为办学主体,联合中职学校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素养提升工程。
2022年,平湖市计划培训农民500人。此外,平湖还将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双提升”激励机制,农民参加定向农业类高等学历教育并取得毕业证书的,按照学费80%给予补助。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的,给予最高2000元的补助。当年度新取得正高级、副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分别给予1万元、5000元、2000元奖励。
工友变同学:用技能换学分,拿着补贴考大学……
“光奖金就有1200元!”1995年,退伍回来的张益平进入嘉兴市乍浦港口工作,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他喜出望外。理货员的工作风吹日晒,非常辛苦,但张益平很珍惜。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悉等都没有难倒张益平,他努力学习港口生产管理、港口业务与操作,很快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业务好手。
但是进入管理岗位后,张益平发现自己“不会了”。“埋头干活一点儿都不难,难的是怎么管理人。”张益平毕业于平湖技校(平湖技师学院前身),虽然实现了当兵的梦想,但是没有走进大学校园,是他一直以来的遗憾。
“我感觉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偶然间,张益平读到一本人力资源管理的书,里面提到的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仿佛一道光,瞬间照亮了缩在困难阴影中的他。之后,他在省电大平湖学院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先后于2002年和2018年获得专科和本科学历。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同事利用休息时间,也参加了电大的学习。他们笑称:“工友变同学,很不错!”
如今在平湖,如果企业职工想要学习,路径有很多。平湖市有中职学校3所,社区学院1所,总工会职工培训学校1所,乡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所,村、居委会、企业社区教育工作站128个。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浙江开放大学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成人单考单招,建构“学历+技能”教育模式,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业证书学分互换互通机制。建立“企业班+社会班”组班模式,探索建立技改成果替代毕业论文的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
“最大的担心是我们‘剃头挑子一头热’,建设试点需要企业和职工最大程度参与进来。”平湖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晓松直言。
有需求才有动力。前不久,平湖对全市10万多名16~70周岁的社会人员开展“学历+技能”双提升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学历提升具有强烈或非常强烈愿望的占28.06%。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采集了403份问卷,85%的企业负责人支持或非常支持员工开展学历和技能的提升。
试点批复后,《平湖市“学历+技能”双提升若干政策实施意见(试行)》随即出炉,意见用最多的笔墨,对“学习者”“管理者”“服务者”三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建立“学历提升、技能提升”补助机制,对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证书的个人,实行学历补助。实行企业组班经费奖励机制、企业考核加分评价机制、教育经费税前列支机制……建设“学校后教育”体系,就是让每一个有学习需要的劳动者都能“愿学尽学、能学尽学”。
耄耋老人变班干部: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惬意呃日脚!就是舒服的日子,哈哈哈……”一连串爽朗的笑声从平湖市老年大学当湖街道南河头教学点传出来。早上8点,教室里已座无虚席。这堂课的主题是“什么是共同富裕”,俞孟誉作为班长,正在组织同学们开展讨论。
与一般的课堂不同,这堂课的学生平均年龄超过70岁,他们讲话急了就会冒出方言,然后再用普通话翻译一遍。与一般的老年人不同,他们个个精神饱满,讲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他们保持好奇,热爱学习,眼神中不见暮气,更多的是如赤子般滚烫的真诚。他们居住的南河头社区,是一个老年人占比高于60%的老龄化社区。
“我们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弹琴,上班那会儿也都是单位的文艺骨干。”俞孟誉上身一件白衬衫,下着卡其色休闲裤,脚上的皮鞋也被精心擦拭过,说话时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语速徐徐,如果不是他自己说,很难想到他已是80岁高龄。
1998年,社区老年大学歌咏班成立,从最开始的十几个学生,到后来四五十个,甚至教室的过道里都坐满了人……这一路,作为班长的俞孟誉都亲眼见证。“退休以后人生还长着呢,还是要快乐。”63岁的王思瑛是老年大学里的“年轻人”,她就是歌咏班里,坐在过道里上课的人之一。
“教老年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能力、有经验,还要懂得与老年人沟通。”多年的基层社区工作,南河头社区主任吴霞深刻认识到,对老年人而言,最需要的是被重视的感觉。她会多次登门拜访,用真诚打动授课教师,也会因为担心授课教师年龄太大出行不安全,坚持每节课都亲自接送。
老年大学的师资,也是当湖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负责人陈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紧跟数字化改革的浪潮,平湖将建立老年教育师资库,围绕老年人的需求设置智能手机运用等课程,整合全市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以后,吴霞再也不用上门请老师了。
今年,平湖已经将老年人精神富有培育工程列入“学校后教育”四大工程,将联合平湖市老年大学、浙江老年开放大学平湖学院、平湖社区学院、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推进老年人“退休后”的教育工作。2022年计划举办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活动500场,开设老年教育长班20个,老年教育不少于7000人次。到2025年年底,基本形成“一社(村)一品”或“一社(村)多品”的社区教育特色发展新模式。
此外,平湖还借助数字化改革浪潮,从“政策+技术+服务”三维度整合区域资源,按照“一库一舱一池”的总体架构,建设平湖教育“校后学习通”综合服务平台——
“一库”就是建设“学校后教育”应用数据库。打通属地其他部门自建应用和“校后学习通”业务系统的双向数据支撑,实现信息共享。
“一舱”就是建设一屏总览与四大场景数据驾驶舱。实现精准找到需要提升学历、技能的个体,以及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用户个体的智能推荐。对接市人社局职业技能和省开放大学大专学历下的专业及课程数据,构建技能证书、学历证书与课程的映射关系,推动“课证融合”机制的落地。对接浙江省学分银行,实现用户“学校后教育”成果的统一管理,以学分兑换的方式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贴心服务。
“一池”就是建设覆盖各端主体的应用模块池。通过市民、企业、院校、教育局、人社局5个端口,形成区域市场产业画像、企业结构画像、人才结构画像,构建“学习—就业—再学习—再就业”劳动人口全生命周期画像,数据赋能个体升学、就业、生活。
“更大力度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均衡优质、高等教育高水平普及和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张晓松说,“普惠性人力资本的提升”被写入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恰如嘹亮的号角声响起,振奋人心。
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应该是“普遍的”“非歧视的”和“受惠的”。据了解,平湖计划每年开展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41%。实施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行动,每年新增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150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学员3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