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全民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6月17日 星期

语文课在新教师眼中如此“非一般”


□衢州高级中学 方 乐

2021年9月,我成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对于课堂,疑惑、迷茫之余,我还时常有种心虚的感觉,怕自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特别是现在的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下册都设置有一个单元的“整本书阅读”。学力和经验有限的我,找了很多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资料,却看得如坠云雾里,对导读这件事更加惧怕起来。

有一次,我向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颜炼军请教,他的一句话极大地鼓舞了我,大意是:整本书阅读就是教师先把书读熟,再讲给学生听。

这句话把当时陷在一堆教参、视频、课件和痛苦中的我解救出来了。

是呀,我居然差点忘了——阅读本应是一件自然平常的事。与其绞尽脑汁地想要革新阅读形式,不如先扎实地走进文本里去,再真诚地讲述给学生听。

我在大学期间,最喜欢的就是颜炼军老师的课。他擅长以清晰的逻辑和幽默的语言引领我们在文学的迷宫里欢快地游荡。

工作后,我陆续收到颜老师寄的几套书,让我备课时参考,《非一般的语文课》就是其中的一套。

导读教师根据相应名著的特点,建议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比如,黄晓丹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阅读目标,还非常可爱地和小学生对话道:“比这更适合你们读的书多得是,不要来凑热闹。”

再比如,郭初阳在导读《昆虫记》时,通过展现足本、译文和引文,还原《昆虫记》的原貌。

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新,郭初阳提到,蝉没有明显的幼虫期,而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应翻译为“若虫”而不是课文中的“幼虫”。

无独有偶,颜炼军在讲解《麦克白》时,也说明了行文依据的译本和英文原版图书的区别,使小读者能够感受到世界名著的原汁原味。

这11位作者,为教师们填平课文与名著之间的沟壑提供了示范。我每每读到一节,就会产生再读一遍名著的欲望。

对话是许多经典最迷人的元素,也是课堂最需要,也最不容易达到的效果。虽然书籍不会说话,但《非一般的语文课》始终保持着作为课堂的对话特点,它的讲述浅白妥帖、诗意形象,并且基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比如,刘握宇用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童话故事的框架来讲《红星照耀中国》;王崧舟运用人格成长理论来讲解孙悟空的成长故事……很容易让正在成长的中学生产生代入感。

阅读时,我们仿佛就在课堂内与名师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不会让人感受到压力,还会有一种想要继续读下去的冲动。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捕鱼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姜太公直钩钓鱼,还有王祥卧冰求鲤。《非一般的语文课》的11位作者知识背景、阅读兴趣和生活阅历不同,“渔法”(导读方式)也异彩纷呈。

颜炼军带着大家欣赏戏剧,诗人西渡教大家读诗,历史学博士刘握宇关注非虚构类作品,常立和读者讨论说书体的《水浒传》……不同类型的文本,就这样被连缀成网,并提供相关领域的专业指导。

总的来说,在中学生阅读情况堪忧的当下,这套纯粹、细致、忠实、前卫、精彩的《非一般的语文课》,带给我们富有探索性而脚踏实地的“纸上课堂”。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