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5月24日 星期

打破不可能,她让百年山区老校焕发新生
——记江山市峡口小学校长姜玲

□本报记者 杨 倩

在浙赣省际边界江山市峡口镇,一片农田之中,有着百年历史的江山市峡口小学格外亮眼。师生们言笑晏晏,教学楼宽敞明亮,操场宽阔整洁……面对这一切,你很难想象这所山区学校过去的老旧景象。

一个校长能影响一所学校,校长的教育情怀与教育思想决定学校的教育文化,校长的领导力决定学校的活力和发展。对峡口小学而言,校长姜玲就是这样的“领头羊”。

打破家校社协作不可能,

校园环境大变样

2018年,41岁的姜玲在江山市城南小学任副校长,江山市教育局党委推荐她以支教教师的身份到峡口小学担任校长。“一定会好好干,实现更多可能性。”这是她赴任前向上级领导的承诺。然而,第一天到峡口小学时,姜玲和从城南小学提拔来的两名副校长一行三人就“傻眼”了:教室的地面坑坑洼洼,窗台上挤满黑色的污垢;操场尘土飞扬,破烂不堪,没有一件可供学生玩耍的器械;厕所的屋顶严重漏水……

当时,峡口小学的新校区已经在建设中,对姜玲来说,破旧的教学设施只要稍加改善就行,等到“搬家”这些问题就不攻自破了。但是,校园环境还有更多令她吃惊的地方。

由于老校区在集市边上,“去上个厕所,来回才几分钟,办公室里就会多个来推销产品的陌生人”。姜玲说,最令她头疼的就是学校周边的秩序。开学前几天,多年在峡口、对当地情况很了解的副校长徐晓飞急匆匆地找到她,提醒她别看这几天校门口风平浪静,开学那天可不这样,商贩们会把摊子摆到校门口来,更有甚者前一晚就会来占据有利位置,“都是村里的熟人,保安不敢干涉,真要是干涉了,可能还会打起来”。

“听完我就蒙了,当时刚到这里工作,对村民不了解,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但问题总要解决,姜玲迅速召集学校的领导班子坐下来商量办法。城区学校门口的秩序维持,更多的是借助家长义工的力量。姜玲提出借力的想法,其他人却告诉她,在农村要请社会力量帮学校做事,根本不可能,以前也没想过。

“我不信。”姜玲带着领导班子主动走访派出所和交警中队,“把自己的情况、学校遇到的困难告诉他们,真诚地请他们帮忙”。这次走访是成功的,当场就约定了学校的重要活动都有警力守护校园周边,交警中队时任队长王夏军还受邀担任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同时,姜玲也带着领导班子去做学校周边商贩的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就这样,2018年9月2日,学生报到当天,校门口有了维持秩序的交警,商贩的占道经营行为也节制了一些。第一次,所有人看到了校园周边环境有明显变化。

作为法治副校长,王夏军每学期都会进校给师生作安全讲座,甚至还参与了峡口小学新校区的建设——交警队为新校区门口的交通规划、车流循环方案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现在,校车、私家车、电瓶车、公交车有各自的停放区域,互不干扰,上下学时间段校门口秩序井然。

“交通变好了,我们交警队只是负责总体指挥,具体点位的执勤多亏了家长义工的帮忙。”王夏军介绍。在老教师看来“根本不可能”动用的家长义工力量,是如何被动员起来的?

原来,开学一阵子后,姜玲就提出开一个优秀家长表彰大会,每个班主任推荐2名最负责、最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32个班级共64名家长参加。表彰大会上,家长一走进会场,就有教师为他们戴上绶带,还有摄影师为他们拍下合影。“荣誉感和仪式感让家长们坐得端端正正的,没有一个人看手机。”姜玲笑道,表彰大会上,学校提出家校协作,请家长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在64名优秀家长的带头下,家长义工启动了。

5月18日晚上7点多,六(2)班学生李吉德、李吉鹏的妈妈祝裕莲还在学生宿舍协助生活教师管理住校生。她告诉记者,家长义工团有280多名成员,平时会参与校外秩序维护,也在运动会上维持纪律、帮助检录,2019年学校搬迁,家长们还开着自家的三轮车、卡车来帮忙。“这些活动,稍微慢一点就报不上名了。”在她看来,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与学校的发展分不开,“农村的学校很少有家长义工,姜校长带来了城区学校的管理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师对孩子的关爱,感染了我们”。

打破“城区做法行不通”,

“520”课程重塑校风

“小圆是一名医学生,有着出色的灾难自护自救知识。获救后,她分享了自救办法。第一,有计划地饮用有限的水,每次喝一小口;第二……同学们,你们学会上述的救援方法了吗?”5月13日早晨8点,峡口小学的广播响起,内容是关于近日长沙自建房倒塌事件中最后一名获救者的自救办法。

每天5分钟的晨间微课,播报的是教育、安全等方面的社会热点新闻,让师生们不因为身在农村而闭目塞听。每周一还有20分钟的国旗下“点赞”时间,让优秀的教师、学生、家长、后勤人员甚至是附近的村民,都成为学校叙事中的主角,传递爱的正能量。这两项固定节目组成了“520”特色课程,这是姜玲重塑峡口小学校风的独家法宝。

姜玲坦言,刚到峡口小学时,校园风气真的说不上好:午休时间,教室里无人看管,学生安全问题频出;个别年长的教师工作懈怠,一些年轻教师又打算往城区或离城区近一些的学校调动;领着客人进校参观,个别老领导、老教师会找借口“躲”起来,学生们更是很少有人会自信地扬起笑脸向客人打招呼……

她明白,重塑校风需要先振“师心”。姜玲决定先从管理制度下手,改变教学风气,比如午休时间应有正副班主任坐班管理。“别以为城区做法放到农村就行得通。”没想到,这一决定在教师大会上遭到一名老教师的强烈抵触,他一拍桌子,转身离场。姜玲安排一名副校长继续开会,自己带着另一名副校长追了出去:“城里的学生是学生,农村的学生就不是学生了吗?”姜玲的反问让老教师一时无言。“你在农村学校奉献了一辈子,不是为了农村的学生吗?”姜玲继续追问,“这些学生中午没人看管,翻墙出去,出了事故,责任是不是我们的?”……从质问到谈心,半个多小时后,老教师回到了会场道歉。会后,姜玲又把几名老教师请到办公室,从晚上9点多聊到11点多。第二天,“城区做法”终于行得通了。

“这个老师后来很尊敬姜校长。”退休教师王梅香对当年这一幕记忆犹新,她说,“姜校长来的时候是遇到困难的,有的老师没有老师的样子,但她让每一个老师都动起来了。”

怎么让教师“动起来”?姜玲的答案是,把德育和师训相结合。与“520”课程同步启动的是“校长体验团”。除了轮流播报晨间微课、主持国旗下“点赞”活动,体验团团员的工作还包括开一节公开课,接受教学基本功的“检阅”;主持一次教师夜学活动,分享个人教育思想;参与行政会议,为学校发展贡献一个“金点子”等。

今年30岁的音乐教师董菲菲,是“校长体验团”最早的成员之一。谈起“校长体验团”,她觉得,平时教学任务重、班主任工作又琐碎,加入“校长体验团”,自己是忙上加忙了,“但很值得”,且不说站在校长的角度看学校有不一样的感受,仅是主持教师夜学、国旗下“点赞”这些活动,就让她在语言组织能力上有了明显提升。

用“520”课程影响师生们的精神面貌,用“校长体验团”激发教师活力,为了点亮学生们的笑脸,姜玲还设计了“峡山福娃九个一标准”,指导教学工作:修一身端庄的仪表、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汉字、炼一副强健的体魄、玩一样喜欢的乐器、练一双创造的巧手、诵一首浪漫的童诗、唱一曲阳光的歌谣、学一门基础的外语。为什么设计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九个一”?“农村教育,不能是精英教育,应该是普及教育,培养健康、活力、进取的山里娃,不论他们今后是走出大山,还是留在大山,都能够健康生活。”姜玲解释道。

种种措施的作用是明显的,全国优秀儿童之家、浙江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浙江省乡村振兴好少年共育基地、衢州市群体师德创优达标先进单位、衢州市平安单位、江山市教育系统十佳德育品牌学校……曾经默默无闻的山区学校发生了奇迹般的改变,成为当地乡村教育的金名片。

“从不可能到可能,再到做好,我相信方法比困难多。”这些年扎根农村的经历,姜玲说自己“是自豪的”。当初,家里人都不支持她下乡,从每天见面变成每周见一次,丈夫总是希望她能回城工作,但这些年的成绩,让他理解了姜玲的选择,并给予支持。“刚上大学的女儿,还帮我们学校引进了大学生支教团队。”姜玲相信,只要用心干,就会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她说:“我想一直干,干到无能为力为止,干到不被农村学校需要为止。”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