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体育越来越受家长重视等多重推力下,体育培训行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在行业爆发式发展的同时,课程无体系、师资不专业、监管主体不清、缺乏办学导引等问题相继出现。(4月21日《光明日报》)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加上学校体育师资和资源等难以满足当前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锻炼需求,原本不受公众重视的校外体育培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由于标准缺、门槛低、监管弱等,校外体育培训也在野蛮生长,表面繁荣的背后暗藏风险。
一是收费标准未列入政府监管,体能训练学费普遍较高。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各地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均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但没有要求各地对校外体能培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与学科类收费标准相比,体能培训课收费一般要高3~5倍。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体育行政部门配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课外体育培训预付费和招生行为的监管,并未明确收费标准。有些地方虽然将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纳入监管,但也只是在资金安全及收费时长等方面作出规定,未制定相关收费标准。
二是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没有统一的准入门槛,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资质鱼龙混杂。在升学考试刚需驱动之下,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为体育培训市场火爆,部分青少年课外体育培训机构尚无完备从业资质和课程体系就仓促开班;有些培训机构以“零从业基础”“一个月速成”为噱头招揽教练团队,宣称篮球、羽毛球等项目也能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导致师资良莠不齐的现象多有发生。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缺乏清晰的行业标准,是校外体育培训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2021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以及今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虽然提出从业人员应当持有至少一种证书或具备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证明,但是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管理主体不明确等,这些规范、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实际效果有限。
校外体育培训火爆,体育锻炼也有走上“应试体育”之虞。随着各地将体育成绩列入中考总分并逐渐增加分值,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因体育成绩差而“吃亏”,把孩子送进校外培训班,孩子考什么体育项目就报什么班,功利性明显。
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可以蓬勃生长,但是校外体育培训不能野蛮生长。实现校外体育培训健康持续发展,要制定课程收费、培训场地、从业人员、培训内容等标准,同时要厘清管理职责,加强监管,让培训机构有规可循、有章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