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王萧扬 记者 朱诗琪
刚接手班级,班主任毕芸(化名)就结结实实地遭遇了学生凌霄(化名)给的下马威。上课时,凌霄常常不管不顾,把书本、文具丢得到处都是,有时还会自言自语地大声说起话来;冲突更是不能起,一生气来他的情绪就像狂奔的野马,停也停不下来。“有次我忍不住批评了凌霄几句,没想到他的回应是尖叫和吵闹。”和家长沟通后,毕芸才得知凌霄出现这些行为是因为他在注意力方面有缺失。对于缺乏特殊学生教育经验的毕芸来说,这让日常课堂管理成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而这样的特殊学生在杭州市卖鱼桥小学并不是个例,全校2900多名学生中因为各种原因在心理行为上有偏差的约占2%。校长罗才军告诉记者,对于学区内的适龄学生,学校零拒绝,而对其中的特殊学生,学校更是从未对家长说过“不”字。
为此,从2019年起,卖鱼桥小学开始推进全纳教育,推出了以学校为中心,联动家庭、医院、社会,汇聚各方力量共建的全纳教育中心,构建了“家校社医”四位一体育人模式。
从束手无策到不可思议,
见证一个班主任的真实转变
“当时感觉非常伤心,说实话也有一点愤怒。我在这孩子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但收效甚微。我已经做了很多年班主任,依旧有些无计可施。”想到凌霄刚入班的状态,毕芸顿了顿,有些无奈。
毕芸曾与在其他学校任职的朋友联系,得知他们班也有存在情绪问题的孩子。朋友向所在学校反映,学校也没有拿出一套解决方案;与家长沟通,家长不理解也不接受他们的孩子存在问题。大部分的压力都由班主任扛着。
得知学校全纳教育中心成立后,毕芸将凌霄的情况悉数告知,心理教师们的介入,分担了班主任很大的压力。全纳教育中心介入后,凌霄有了私人定制的个性教育方案,毕芸还可以根据全纳教育中心给出的提示板中的指导,对凌霄的行为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慢慢地,凌霄很少再出现行为过激的情况。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全纳教育中心定期的多方研讨会、学生咨询、个训使凌霄的情绪稳定了很多。毕芸也更加重视班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参与全纳教育中心组织的心理教育科普活动,提升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力。
从“红黄码”到成长模型,
构建一份全纳教育支持体系
“全纳教育发端于特殊教育,但真正含义远远超出特殊教育的范畴,涉及普通教育的全面改革。我们的最大愿景就是探索公办学校的全纳教育之路,并能把经验普及至区域诸多学校,进而不断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个性、融合发展。”全纳教育中心主任周李萍介绍。
在全纳教育中心的一角,放置着一沓一沓的信纸。信纸上写满了学生各式各样的故事与成长的疑惑,这是全纳教育中心“麦苗悄悄话信箱”收集上来的学生信件。收到这些信件后,心理教师不仅会对学生进行单独谈话,他们也会选出一些信件,通过每周一次的心理广播解答学生们的疑惑。“落实到像凌霄一样的特殊学生,我们一方面会做谈话,另一方面还会偷偷到课堂上蹲点,进行课堂观察,看看凌霄的具体表现怎么样。”
每日课间正是心理教师的出动时间。“有一个学生很有意思,不用我们找他,他会主动到办公室找我。”这时候,心理站长陈洁便摸摸他的头,夸夸他“你今天很棒”,夸的内容每天都不一样,都很有新意。“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你夸孩子一两句,奖励他一颗糖,他的紧张情绪就会得到缓解,一整天开开心心。”陈洁笑着说。
除了点对点的观察、谈话,学校还给这些特殊学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心理支持体系,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红黄码”学生心理档案机制。全纳教育中心的心理教师会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沟通、教师访谈、与家长面谈这5个步骤进行全校筛查。根据小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危机3个层次的概念分析,确定色码学生,建立“红黄码”学生心理档案,启动心理干预机制。
同时,为了能更及时、有效、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全纳教育中心还探索出一套学生成长支持模型,分为常规和紧急两种情况。“像发生特殊学生情绪过激的情况,就需要全纳教育中心的紧急介入。我们首先要把学生带离令他感到不安的场景,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安抚与教育。”陈洁介绍。而对于普通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则采用常规模型——班主任发现学生有情绪行为异样后首先填写学生情况表上报全纳教育中心;第二步全纳教育中心协同专家到班级进行课堂观察,与班主任访谈,进行心理量表测评,综合三方面情况作出评估报告;第三步进行学校、家长、专家的三方谈话,商讨应对方案。
从心理教师到社区、医院,
打造一个“家校社医”同心圆
需要帮助的,不仅仅是学生、家长、班主任,还有心理教师。
“学校的心理老师大多是学应用心理学的,对于特殊教育,特别是孤独症孩子的教育,是不够专业的。”周李萍坦言。为了解决心理教师在特殊教育方面专业不足的情况,学校在2019年加入杭州师范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博士骆宏发起的“同心圆”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希望通过联动“家校社医”的力量建立青少年心理支持体系。2020年,学校进一步邀请骆宏在学校成立了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室。专家们定期向学校教师、家长开展心理科普讲座,工作室也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心理教育资源。2021年,学校还引进了浙江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专家进入学校做学生观察、个训辅导;心理教师则在与专业团队接触的过程中,学会了怎么识别不同类型的心理偏差,怎么做个别化计划,怎么做学生个训等。
针对特需学生,学校定期开设专业的研判会,与社会特教机构合作,并邀请区特教专家进行研判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干预的多种方案,并提供专业的感统训练、行为训练。而这样的研判会,针对一个学生最多能开10多场。
碰上家长不愿意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学校就把医生“送”进来。“在一次针对某特殊学生的研讨会上,我们就把市二医院的医生请到了现场。医生专业、耐心的沟通让家长非常动容。”周李萍说。事后,那个家长还特地写了许多话感谢之前被误解的心理教师。
高校专业团队进入了,社区力量参与了,医院也介入了,一个以学校为核心,学校、家庭、社会、医院四方为要素的“同心圆”逐步建立。在这个“同心圆”中,卖鱼桥小学全纳教育中心处于中间地位,联络多方,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要素育人价值。“每个特殊孩子背后,可能有三方、四方甚至五方的力量。他的一点点进步,身后是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在推着他向前。”周李萍说,全纳教育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共开展年级团辅课15场、学生成长研讨会100场、转介学生30余人、学生心理健康线上线下同步广播40次、亲子成长加油站慕课42节、个案咨询100余次、感统训练80次;在色码学生心理档案机制支持下,紧急干预“红黄码”学生情绪行为60次,超过20名学生行为表现有显著改善……
“在反复失败、无能为力过后,看到孩子很有感染力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没关系,我们可以一点点慢慢来。”一名特殊学生王端(化名)的家长说。
王端刚入校时,班主任就对全班学生说:“每个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王瑞有自己的短处,但也有独属于他的长处。”班主任说这话的时候,尊重、严肃且认真。
总有人问负责推动全纳教育的罗才军,为了这几十个学生,花这么大力气值不值?
他回答:“值,因为我们学校多年来坚持尊重差异、赏识个体、因材施教、多元发展的理念,就是为了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不同才能成就更多,才是我们教育人最有挑战性、最有可能性的资源。”